結腸癌是一種威脅人類生命健康的疾病,在臨床中發病率僅次于胃癌、肝癌和肺癌。近年來,由于人們的飲食結構發生了巨大改變,結腸癌的發病率也逐漸增加。目前在臨床中主要采用結腸鏡對疾病進行檢查,但結腸鏡為有創檢查,多數患者在檢查后會出現出血狀況,且患者容易發生感染,因此,在臨床中應用較為受限。有研究表明,多普勒彩色超聲在結腸癌的診斷中效果非常好,檢出率較高。為此,該院在2011年1月―2013年12 月期間48例結腸癌患者,對多普勒彩色超聲在結腸癌患者中的診斷意義進行討論。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該院48例結腸癌患者,平均年齡(57±21)歲,男性23例,女性25例。患者均存在腹痛、消瘦、腹部包塊、貧血、腹水、淋巴結轉移、腫瘤轉移癥狀。部分患者存在排便習慣改變、便血癥狀。所有患者入院后均予行超聲多普勒、結腸鏡檢測。患者均經過手術病理證實為結腸癌。
1.2 檢查方式
1.2.1 多普勒彩色超聲 生產國為加拿大, 進口產品注冊標準 YZB/CAN 3573-2005 彩色多普勒超聲診斷儀 規格型號為Sonix OP;醫用耦合劑:產品標準Q/CWHRX001-2001北京市崇文區華潤新技術發展研究所生產 注冊號 京藥管械(準)字2002第1230167。
醫用耦合劑對皮膚無刺激和損傷作用,產品的細菌總數不大于1000個。產品為無色或淺色透明凝膠狀,無或僅有少量氣泡,無不容性異物。
1.2.2 電子結腸鏡 生產國為中國國食藥監械(準)字2009第3220796號 上海成運內窺鏡設備有限公司。
1.2.3 結腸鏡檢查 將結腸鏡消毒后從患者肛門部位插入,于病變部位取4~6塊粘膜標本,標本進行活檢。
1.2.4 多普勒彩色超聲檢查 檢查前三天叮囑患者進行清淡、半流質飲食,禁止進行鋇餐灌腸,檢查前6 h禁食水,保持空腹、膀胱充盈狀態。采取仰臥位對患者肝、膽、脾、胰、腎等器官進行常規掃描,而后沿結腸行走方向做橫、縱等體位檢查。主要觀察是否存在腫塊以及腫塊形態、部位、大小等情況,同時對患者結腸流血、腸壁厚度進行觀察。最后對患者腹腔內積液、淋巴等情況進行觀察,而后將圖像進行打印。
1.3 結果觀察
對多普勒彩色超聲檢查的疾病檢出率進行調查整理,同時對多普勒彩色超聲檢查的影像表現進行分析。
1.4 統計方法
數據均采用SPSS17.0軟件進行處理,計數資料采用(%)表示,χ2檢驗,P<0.05認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多普勒彩色超聲檢查結果與臨床病理診斷以及結腸鏡診斷結果相符的為45例,占比例的93.75%,與結腸鏡、病理檢測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多普勒彩色超聲檢查對淋巴結轉移診斷率為52.08%(25例);對腹水的檢出率為100%(48例);對腫瘤轉移的檢出率為95.83%(46例)。
采用結腸鏡檢查的患者有2例檢查后出現流血現象,見表1所示。
表1 兩種檢測方式疾病檢出率比較(48例)
對多普勒彩色超聲檢查中不同形態病理組織的影像表現進行整理后,整理出以下結果。
2.1 腫塊型
腫塊型的患者腸粘膜正常結構消失,腸壁厚度增加,病變區域存在低回聲腫塊,腫塊向腸腔內部隆起,部分患者腫塊向腸腔外部隆起。腫塊邊緣不規則,腸腔反射偏移,其中1例患者由于腫塊過大引起腸梗阻。
2.2 潰瘍型
潰瘍型的患者影像資料多表示為腸壁增厚程度不均,病變部位周圍隆起,中心下陷,凹陷中心內膜面呈菜花狀。該院有2例患者腫瘤穿破腸壁浸潤到周圍鄰近臟器,影像提示為囊實性混合回聲團,周圍器官邊界回聲模糊。
2.3 浸潤型
浸潤型的患者病變范圍通常較大,患者腸壁通常呈現不均勻增厚狀態,掃描病變周圍為低回聲,病變中心則為不規則強回聲。橫斷面掃描可見靶環或假腎征,若腫瘤入侵全周常可見腫塊部位腸腔狹窄,腸道內容物難以通過,近端腸管擴張,腸內容物潴留,蠕動增強。該院患者中有2例腸壁局限性增厚、隆起,1例腫瘤向內突出,1例向外突出,均呈現不均勻低回聲,腫瘤形態不規則。影像顯示腫瘤部位血流信號豐富,可探及高速高阻彩色血流信號。
2.4 繼發征兆
結腸癌并發癥主要有以下幾種,腸梗阻、腹水,部分患者會出現相鄰器官邊界模糊或臟器轉移等等。腸梗阻的繼發征兆主要為腫塊近心端的腸管擴張明顯,存在積液,其內漂浮強回聲光點,腸道蠕動表現增強。
3 討論
近年來,我國結腸癌的發病率逐漸增高,且發病人群逐漸低齡化。該病的發病率占到腸道腫瘤的95%,病死率在我國位居第四[1]。該病在臨床中通常以結腸鏡進行首選檢查,結腸鏡能夠直接對腫瘤的潰瘍、潰瘍形態、面積等情況進行檢測,且能夠直接剪取標本進行活檢。此種診斷方式的敏感度和特異性較高,但此種方式在臨床中會對患者造成一定的創傷,容易導致出血、感染癥狀發生,加重患者的痛苦[2]。因此,對于耐受力較差或年齡較大的患者來說并不適合。在該院的調查結果中也可以看出,采用結腸鏡檢查的患者有2例存在創傷事件,與上述觀點相符。結腸鏡在檢查的過程中也無法對腫瘤是否發生轉移、周圍淋巴是否發生轉移以及腸粘膜是否發生病變等情況進行詳細探測,而且結腸鏡檢查還會增加患者腸穿孔的幾率,因此,危險性較大[3]。 20世紀,多普勒彩色超聲逐漸問世,且其檢查技術和設備不斷的更新換代,為疾病的臨床診斷提供了新的選擇[4]。目前多普勒彩色超聲在結腸癌的診斷中檢出率非常高,逐漸得到醫師的認可。在該院的調查結果中可以看出,多普勒彩色超聲在結腸癌疾病中的檢出率為93.75%,與國內外文獻報道情況基本相同[6]。且多普勒彩色超聲屬于無創檢查,對患者并不會造成傷害,因此可重復性較高。在檢查的過程中,其能夠對腸壁的形態、粘膜的厚度、腫瘤的形態、大小、生長情況進行探測,同時還能夠對患者腸腔的形態進行檢查[5]。當患者出現腸蠕動減弱、腸梗阻等狀況,多普勒彩色超聲能夠直接對其進行檢測,同時將結果反射到影像中,方便醫師對腸蠕動以及腸道內的氣體、液體流動情況進行查看。因此,該院認為,多普勒彩色超聲在疾病檢測中不僅操作方式簡便,安全性較高,而且能夠對患者進行多方位、多層面的檢測。
結腸癌的血流診斷特點:惡性腫瘤通常生長速度較快,需要豐富的營養供給,因此腫瘤周圍會出現許多新的血管,即腫瘤的周邊及內部生長著豐富的供養血管,這些變化有利于彩色多普勒血流成像[7]。彩色多普勒超聲在檢測的過程中能夠對腫瘤周圍的血管動力學以及腸道內的血管動力學進行檢測,因此檢出率較高。在該院的研究中發現,在腫瘤內部以及腫瘤邊緣均能夠發現血流信號,在腸粘膜周邊以及粘膜邊緣部位能夠探測到血管受壓、不規則、扭曲狀況。對于潰瘍型和浸潤型的患者來說,腫瘤周圍血液流動信號較小[8]。醫師要根據患者自身特點進行有針對性的檢查,防止出現誤診、漏診現象。由于彩色多普勒超聲在檢查中主要根據結腸的行走部位進行診斷,因此對于活動性較大、腸系膜較長的部位來說,檢測難度就比較大,例如橫結腸、乙狀結腸。在該院的調查中,多普勒彩色超聲在結腸癌疾病中的檢出率為93.75%,淋巴結轉移診斷率為52.08%;腹水的檢出率為100%;腫瘤轉移的檢出率為95.83%。漏診的3例患者均為轉移灶均為腸系膜轉移,此檢查結果與上述觀點基本相符。
總的來說,多普勒彩色超聲在臨床中具有操作簡單、無創等優點,十分適合年齡較大、耐受能力較差的患者。不僅降低了患者的痛苦,同時為患者的診斷和治療提供了可靠的依據。因此,該院認為多普勒彩色超聲在結腸癌患者的診斷中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和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