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律失常是最常見的心血管病癥,可見于心臟、非心臟的器質性與非器質性疾病。近年來,心律失常介入治療飛速發展,許多心律失常可得到根治;但是,心律失常藥物治療仍然是心律失常治療的主要方法和手段。本文回顧心律失常藥物治療歷史與抗心律失常藥物聯合治療現狀。
一、心律失常藥物歷史回顧
心律失常藥物治療有百余年的歷史。上世紀20年代,奎尼丁用于治療房顫;50
年代,以普魯卡因酰胺為代表的抗心律失常藥物應用于臨床,治療各種室性及室上性心律失常;60年代,利多卡因以其治療心肌梗死室性心律失常的較好療效,受到重視;與此同時,β受體阻滯劑心得安、索他洛爾及以往用于治療心絞痛的藥物如:異搏定、胺碘酮,以其較好的抗心律失常作用,應用于心律失常的治療;70年代,普羅帕酮以較小副作用、較強抗心律失常作用,成為抗心律失常藥物的主要成員;80年代,新上市的I類抗心律失常藥物英卡胺、氟卡胺因其副作用,逐步退出心律失常藥物治療領域;90年代,多菲利特、伊布利特以其較高的房顫轉復律、較少副作用,應用于臨床。21世紀,抗心律失常藥物還在延續研發、科學方法評價、應用于臨床抑或退市的過程。
二、心律失常藥物循證醫學
最早公布的較大規模抗心律失常藥物臨床試驗是IMPACT研究,共觀察了630例心肌梗死室性早搏患者服用美西律后12個月的臨床療效,結果發現:藥物治療組病死率7.6%,較安慰劑組(4.8%)明顯增加。1991年公布的CAST研究是抗心律失常藥物第一個隨機、多中心、安慰劑對照大規模臨床研究,目的是觀察心肌梗死患者抗心律失常藥物治療無癥狀或輕微癥狀室性心律失常是否可以降低心律失常死亡率,研究入選2309例心肌梗死后6天~2年,伴有室性早搏≥6次/小時,陳舊性心肌梗死患者LVEF≤0.40,觀察因卡尼、氟卡尼、莫雷西嗪的治療效果,結果,研究提前終止,治療組心律失常死亡率、再梗死發生率以及總死亡率均較安慰劑組高2~3
倍。另一項頭對頭比較多種抗心律失常藥物抗室性心律失常效果的研究是1985年至
1991年的心臟電生理與心電圖檢測研究(ESVEM),比較了有創電生理檢查與動態心電圖加運動試驗對心律失常的檢測價值和抗心律失常藥物對室性心律失常的療效,結果顯示:兩種檢測手段對于室性心律失常治療效果判斷一致;7種抗心律失常藥物:美西律、普羅帕酮、普魯卡因酰胺、奎尼丁、索他洛爾、丙咪嗪、吡美諾抗室性心律失常效能均不足,室性心動過速抑制率最高43%,但是致心律失常作用在15%左右。隨后開展的CAMIAT與EMIAT研究,觀察了胺碘酮對心梗患者室性早搏及心功能不全的影響,結果顯示:心律失常病死率下降1/3;胺碘酮能降低心梗后室性早搏,減低心功能不全病死率。該研究是抗心律失常藥物較少得到的陽性研究結果。
三、抗心律失常藥物聯合應用
抗心律失常藥物臨床試驗結果告訴我們,心律失常藥物治療有可能是雙刃劍,在選擇藥物治療時應充分考慮適應癥、禁忌癥,了解患者心臟功能情況、危險因素、聯合用藥情況,根據抗心律失常藥物作用靶點選擇針對性強的抗心律失常藥,遵照指南推薦方案及策略指導用藥。β受體阻滯劑是抗心律失常藥物分類中II類抗心律失常藥,還廣泛用于冠心病、心力衰竭及一些高血壓的治療,大量臨床研究顯示,β受體阻滯劑是抗心律失常藥物中少有的改善預后的藥物。
最新研究顯示,他汀類藥物、ARB類藥物在房顫的發生和發展中具有明確的抑制作用,可以改善冠心病、心衰患者的預后,是心律失常藥物治療領域值得期待的藥物。目前,心律失常藥物治療從以往對于心律失常本身治療效果的關注發展為:1.
預防為主、治療前移;2. 重療效同時重預后;3.加強對心律失常嚴重并發癥的治療與預防。因此,抗心律失常藥物治療已非以往Williams
分類所包括的抗心律失常藥物,涉及多種藥物聯合治療。
嚴重的心律失常可能引發心臟驟停,進而導致猝死。發表在新一期《歐洲心臟病學雜志》上的一項國際研究發現,利用人工智能算法分析動態心電圖數據,能夠提前兩周預測嚴重心律失常風險,預測準確率在70%以上。據介紹......
在一項新的研究中,來自美國波士頓兒童醫院的研究人員報道了首個遺傳性心律失常的人體組織模型,在培養皿中再現了兩名患者的心律失常。這就為開發治療心律異常的方法奠定了基礎。相關研究結果于2019年7月17日......
在一項新的研究中,來自美國波士頓兒童醫院的研究人員報道了在遺傳性心律失常小鼠模型中利用基因療法抑制了這種疾病。這些發現為開發治療遺傳性心律失常的單劑量基因療法提供了可能,而且也可能為治療更為常見的心律......
近日,中國科學院深圳先進技術研究院數字所生物醫學信息技術研究中心研究員李燁及其團隊成員姚啟航、王如心、樊小毛和劉記奎等針對可穿戴心電信號提出了一種基于時空特征融合的深度神經網絡,實現了9類心律失常的自......
近日,數字健康公司Biofourmis旗下基于云技術的軟件RhythmAnalytics獲得FDA批準,用于檢測心律失常。該軟件采用深度學習模型,可檢測和分析超過15種類型的心律失常疾病,包括室性心律......
上海醫藥工業研究院與江蘇康緣藥業公司合作研發的抗心律失常國家一類新藥SIPI-2011片獲批臨床(批準號CXHL1700051,2019年1月31日)。該藥是以我國傳統中藥-小檗堿類生物堿為先導化合物......
一些醫生在華盛頓舉行的美國心臟病學會年會上發言稱,含有少量糖和其他碳水化合物的食譜對人的生命存在危險,因為它大大增加了心房顫動性心律失常的可能性。來自廣州中山大學的莊曉東(音)稱,“到目前為止,還沒有......
心律失常很頑固室性心動過速(ventriculartachycardia)是指發生在希氏束分叉以下的束支、心肌傳導纖維、心室肌的快速性心律失常。據統計,這一疾病在美國每年會造成30萬人死亡,是心臟猝死......
心律失常是指心臟搏動的形成和(或)傳導發生障礙,引起心臟節律或頻率異常。心律失常大多數由器質性心臟病所致,如冠心病、心肌疾病、風心病等,也可由非器質性心臟病引起,如早搏可因情緒緊張、疲勞、飲酒、喝濃茶......
手機和電腦可通過專門的“跑分軟件”測試硬件性能、提示漏洞,人體其實也是可以的。美國科學家開發出一種“虛擬心臟”,能對心臟做出高精度的個性化模擬。通過該技術建立的模型,可對心臟病患者的病情進行評估,提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