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血漿晶體滲透壓的改變可明顯影響抗利尿激素的分泌。大量發汗。嚴重嘔吐或腹瀉等情況使機體失水時,血漿晶體滲透壓升高,可引起抗利尿激素分泌增多,使腎對水的重吸收活動明顯增強,導致尿液濃縮和尿量減少。相反,大量飲清水后,尿液被稀釋,尿量增加,從而使機體內多余的水排出體外。
例如,正常人一次飲用100ml清水后,約過半小時,尿量就開始增加,到第一小時末,尿量可達最高值;隨后尿量減少,2-3小時后尿量恢復到原來水平。如果飲用的是等滲鹽水(0.9NaCI溶液),則排尿量不出現飲清水后那樣的變化。這種大量飲用清水后引起尿量增多的現象,稱為水利尿,它是臨床上用來檢測腎稀釋能力的一種常用的試驗。
②循環血量的改變,能反射性地影響抗利尿激素的釋放。血量過多時,左心房被擴張,刺激了容量感受器,傳入沖動經迷走神經傳入中樞,抑制了下丘腦-垂體后葉系統釋放抗利尿激素,從而引起利尿,由于排出了過剩的水分,正常血量因而得到恢復。血量減少時,發生相反的變化。動脈血壓升高,刺激頸動脈竇壓力感受器,可反射性地抑制抗利尿激素的釋放。
此外,心房尿鈉肽可抑制抗利尿激素分泌,血管緊張素Ⅱ則可刺激其分泌。[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