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搶占科技制高點,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近日啟動了一項人與機器人可合作互動的重點項目,即“引入人的視—觸覺認知及其融合實現機器人與人的仿人交互和合作”研究。中科院自動化所研究員喬紅和中科院心理所研究員羅非共同承擔該項目。
關于智能機器人,研究界一直有3個夢想:像真的動物一樣的仿生機器人;能夠自我復制的機器人;與人像朋友一樣合作的機器人。關于前兩者的研究已經取得了很大突破,如美國的Big Dog機器人能夠在復雜地形上像狗一樣行動自如,而美國的Cubes機器人能夠通過不斷的相互組合形成更為復雜的機器人。但截至目前,能夠模仿人類思考并進行推理,進而采取選擇性行動的機器人仍然少見。
讓機器人與人成為朋友,需要讓機器人具有仿人的感知、推理和行動能力。實現這一目標的途徑,在于信息科學與認知科學的深度交叉。這也是當前學術界的研究前沿和熱點。
項目的主要承擔者喬紅及其研究小組在今年召開的機器感知與認知國際研討會上,曾就這一問題與知名學者、美國藝術與科學院院士、意大利科學院院士Tomaso Poggio進行探討。Poggio指出,在尚未完全確定人的認知機理的情況下,在機器人中構建類似人的認知機理是當前研究的難點,也是重大挑戰。為搶占信息科學和認識科學的交叉研究的制高點,也為推動機器人研究更上一層樓,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部署了這一項目。
據喬紅介紹,現有的人—機器人交互技術,主要基于模式識別和控制的方法,局限于較為固定的工作場景、任務模式和指令傳達方式,交流內容和合作模式比較簡單。他們將要研究的機器人主要基于人的感知—推理—行為模式,構建人和機器人的交流和合作,將使人與機器人的交流與合作更為靈活、有效,應用范圍也將更加廣泛。
她說:“就科學發展而言,這種模型可實現更系統的智能,需要把生命科學與信息實現融合交叉在一起,這也是科學發展的重要趨勢。”
就科學研究而言,具有推理能力的機器人研究具有前瞻性和重要探索價值,也具有重要的應用意義。在最近5年內,美國海軍研究室、美國宇航局與相關大學,開始把人的視角轉換和換位思考模型引入人和機器人的交互合作系統,并且相信機器人可以成為理想的宇航員伙伴。此外,日本京都大學智能機器人和通信實驗室和澳大利亞昆士蘭大學也有相關研究。
暨南大學胡斌團隊在AnalyticalChemistry再次發表封面文章《Lab-on-Robot:UnmannedMassSpectrometryRobotforDirectSampleAnalys......
機器人通常很難在它們沒有接受過訓練的地方執行任務,但一種新的人工智能模型可以幫助它們在不熟悉的環境中清理亂七八糟的東西或鋪床。像ChatGPT這樣的大型語言模型(LLM)提高了機器人執行口頭要求的能力......
記者28日從中國科學院自動化研究所獲悉,該所科研團隊成功研發腦機接口柔性微電極植入機器人——CyberSense。這臺機器人能像縫紉機穿針引線一樣,將比頭發絲還細的柔性電極精準植入動物大腦,為腦機接口......
4月1日,記者從深圳海關獲悉,其自主研發的智能查驗機器人已引入海關系統全國首個“滿血版”DeepSeek-R1,實現技術升級,并在進口危化品監管和水果通關領域形成示范。智能查驗機器人正在現場作業。受訪......
3月29日,在2025中關村論壇未來人工智能先鋒論壇上,北京智源人工智能研究院(以下簡稱智源研究院)發布了首個跨本體具身大小腦協作框架RoboOS與開源具身大腦RoboBrain,可實現跨場景多任務輕......
隨著地球資源的日益枯竭,人類的目光逐漸投向了太空,尤其是蘊藏豐富礦產資源的月球、火星、近地小行星等。太空采礦,這個以往在科幻小說和電影中出現的場景,正在逐步走向現實。前不久,我國首臺太空采礦機器人在中......
3月12日,北京人形機器人創新中心(國家地方共建具身智能機器人創新中心)在京發布全球首個“一腦多能”“一腦多機”的通用具身智能平臺“慧思開物”。“慧思開物”的應用是對基于單一場景單一任務做專項開發這一......
記者獲悉,近日,華為沈陽總經理朱新志一行到訪國家機器人創新中心。國家機器人創新中心總經理孫海濤介紹了中心在機器人產業大腦方向的布局以及基于產業大腦開展的工業、服務機器人研制的工作進展;朱新志介紹了華為......
人形機器人是未來高性能釹鐵硼重要需求增長點之一。春節過后,稀土永磁價格快速走高。行業網站顯示,截至2月25日,氧化鐠釹出廠價格已超45萬元,達到45.25萬元/噸,相比春節前上漲8.38%,相比年初上......
記者2月17日獲悉,國際知名腫瘤學家、國際肺癌研究協會(IASLC)候任主席、上海市東方醫院教授周彩存團隊率先研發采用“CT影像和智能傳感一體化技術”的穿刺手術導航機器人,只需一次掃描,系統就可完成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