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able id="caaaa"><source id="caaaa"></source></table>
  • <td id="caaaa"><rt id="caaaa"></rt></td>
  • <table id="caaaa"></table><noscript id="caaaa"><kbd id="caaaa"></kbd></noscript>
    <td id="caaaa"><option id="caaaa"></option></td>
  • <noscript id="caaaa"></noscript>
  • <td id="caaaa"><option id="caaaa"></option></td>
    <td id="caaaa"></td>
  • 發布時間:2022-01-23 19:21 原文鏈接: 成簇性眼眶周圍粉刺病例分析

    患者女, 42 歲。 主訴:雙側顴部成簇性丘疹 1 年。
    現病史:患者 1 年前雙側顴部出現膚色丘疹,數量較少,無自覺癥狀,后丘疹逐漸增多,融合成片,頂端開口 出現黑色物質,偶有癢感,曾于外院就診,診斷不明,予紅藍光照射治療后皮損未消退。為明確診斷,遂于 2017 年 3 月來我科門診就診。
    既往史及家族史:發病前半年患者曾有長期日光照射史,接觸油漆、水泥及金屬鋼筋史。否認其他慢性疾病 史,無煙酒嗜好。家族中無類似疾病及其他遺傳病史患者。
    體格檢查:一般情況良好,全身各系統檢查均正常。
    皮膚科檢查:雙側顴部對稱密集分布百余個針尖至粟粒大黑色或膚色圓錐形丘疹,丘疹頂端可見開口,部分 丘疹表面有黑頭(圖 1),質地較硬,無紅斑、膿皰、破潰及滲出。
    皮損組織病理檢查:表皮輕度萎縮,連續多個毛囊漏斗部擴張,其內充滿角質物,開口于表皮;真皮淺層少量 淋巴細胞和單核細胞浸潤(圖 2)。
    診斷:成簇性眼眶周圍粉刺。


    1584283006621185.png

    1584283030100448.png

    治療:予超脈沖 CO2 激光聯合粉刺擠壓器擠壓治療。治療后 2 個月復診,遺留少量丘疹及輕度色素沉著,囑 患者認真防曬; 1 年后隨訪,丘疹痊愈,未復發,療效滿意。
    簡介:成簇性眼眶周圍粉刺尚屬罕見,通過檢索數據庫,國內僅有 2 篇相關報道[1-2]。本病好發年齡 30~50 歲, 無性別差異,好發于眼瞼外側和顴骨,特征表現為成簇的大粉刺,范圍局限,多數患者可并發光線性彈性纖維病。 雖本病損害表現為黑頭粉刺,但研究認為其與尋常痤瘡無明顯關系[3-4]。本病組織病理表現與黑頭粉刺痣有一致 性,低倍鏡下可見表皮輕度萎縮,連續多個毛囊漏斗部擴張,其內充滿角質物,開口于表皮;真皮淺層少量淋巴細 胞和單核細胞浸潤。 結合本例患者皮損部位、分布及皮損特點,可除外黑頭粉刺痣與尋常痤瘡。臨床上前者系先天性毛囊畸形所 致,癥狀通常于出生時就已經存在,或出生后不久即出現,至青春發育期有加重傾向。本病通常表現為群集的黑頭 粉刺樣丘疹,丘疹中央有黑色堅硬而大的角栓,常為單側分布,偶見雙側或零散分布[5],也可見皮損圍繞頸部呈帶 狀分布[6]。而尋常痤瘡多為青春期發病,皮損散發,以皮脂溢出區為著,組織病理表現為毛囊皮脂腺周圍炎,并常 見毛囊壁受損破裂[5]。也有研究提出暴露于焦油瀝青的個體,眶周粉刺發生率顯著增加,同時黑頭粉刺的黑頭是 由基底層黑素細胞分泌黑素顆粒所形成,并在部分粉刺中發現碳和金屬顆粒[7-8]。結合本例患者的病史、皮損特點 及組織病理表現,最后診斷為成簇性眼眶周圍粉刺,并予超脈沖 CO2 激光聯合粉刺擠壓器治療,目前門診隨訪未 見復發。 本病治療主要通過光熱作用汽化脂栓,聯合粉刺擠壓器促使排出,最大限度提高療效。此診療僅限于本例個 案,有待于臨床實踐中進一步觀察。


    參考文獻略。




    人体艺术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