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able id="caaaa"><source id="caaaa"></source></table>
  • <td id="caaaa"><rt id="caaaa"></rt></td>
  • <table id="caaaa"></table><noscript id="caaaa"><kbd id="caaaa"></kbd></noscript>
    <td id="caaaa"><option id="caaaa"></option></td>
  • <noscript id="caaaa"></noscript>
  • <td id="caaaa"><option id="caaaa"></option></td>
    <td id="caaaa"></td>
  • 發布時間:2022-02-23 10:43 原文鏈接: 成人肝臟巨大未分化胚胎性肉瘤病例分析

    患者,女,37歲,無明顯誘因下出現右上腹脹痛不適2周入院。實驗室檢查:糖類抗原(CA)12566.48U/ml,CA1992.62U/ml,甲胎蛋白(AFP)1.6ng/ml,CEA0.8ng/ml,鐵蛋白1090.00ng/ml,泌乳素83.26ng/ml;白細胞計數(WBC)10.31×109/L;白蛋白27.3g/L,直接膽紅素(DBIL)8.7umol/L,堿性磷酸酶(ALP)527u/L,谷丙轉氨酶(GGT)537u/L,乳酸脫氫酶(LDH)356U/L;HBsAg(-),HBsAb(+)。

     

    影像學檢查CT示:肝右葉巨大囊實性混雜密度影,密度不均,內見條狀分隔及壁結節,增強后實質部分及分隔輕中度不均勻強化。磁共振成像(MRI)示:肝右葉巨大混雜T1WI長T2WI信號,呈多發囊性改變,增強后實性成分及分隔明顯延遲強化,鄰近結構受壓移位,門靜脈右支顯示不清。術前CT與MRI均診斷:肝臟囊腺癌(見圖1~3)。

     

    圖1  CT平掃示肝內巨大囊實性占位,囊性成分為主,可見實性成分及分隔

     

    圖2  MRI冠狀位T2WI示肝內團塊狀長T2信號,呈多房囊性改變

     

    圖3  MRI動態增強示囊性成分未見強化,實性成分及分隔明顯漸進性強化(a~d:冠狀位觀察,見腫塊巨大,鄰近臟器明顯受壓推移改變)

     

    患者于2016年6月3日在全麻下行肝右葉腫瘤切除術,術中見腫瘤位于肝右葉,呈囊實性,上方部分與膈肌粘連緊密,左側部分包繞下腔靜脈,由于腫瘤巨大,術中對部分囊腫予以減壓排出約1000ml淡黃色囊液及部分積血,后切除腫瘤送病理檢查。病理報告:肝組織一件,緊距切緣見大小約30 cm×20 cm×14 cm腫塊,切面呈灰白灰紅灰褐,囊實性伴大片狀壞死,囊性區含淡綠色膠凍樣物(見圖4)。

     

    圖4  鏡下見瘤細胞呈星網狀、梭形、多形性,核異型性明顯,分布松散,基質黏液樣變(HE染色×100)

     

    鏡下觀察:腫瘤由梭形細胞、星形細胞、多形性細胞及巨細胞構成,可見細胞內外透明小體。病理診斷:肝臟未分化胚胎性肉瘤。免疫組織化學結果:Vim(+),CK8(部分+),CK(+),CD34(部分+),Ki-67(約40%+),CK7(-),AFP(-),Hepatocyte(-),HMB45(-),S100(-),MelanA(-)。術后結果見圖5。

     

    圖5  術后5月復查CT示肝臟呈術后改變,未見明顯異常密度灶

     

    討論

     

    肝臟未分化胚胎性肉瘤(undifferentiated embryonal sarcoma of the liver,UESL)是罕見的起源于肝臟原始間葉組織惡性腫瘤,最先由Stocker和Ishak于1978年命名并報道。UES一般發生于6~10歲兒童,性別無明顯差異,臨床表現主要是腹痛、腹脹以及腹部腫塊,發生于成人UES極其罕見,并且臨床表現及輔檢均缺乏特異性,故術前誤診率極高。本例患者術前誤診原因分析也是由于對其認識不足。文獻報道UES腫塊發生于肝右葉者多見,CA125常升高而AFP、CA199及CEA多正常,均與本例相符。

     

    UES肉眼觀多呈囊實性改變,切面灰黃、灰褐或灰白色膠凍狀,常伴出血、壞死。影像學CT或MRI多為囊性或者囊實性改變,以囊性為主,增強掃描囊性成分不強化,實性成分及分隔常明顯延遲強化。鑒別診斷UES易與肝臟其他囊實性占位相混淆。肝臟囊腺瘤或者囊腺癌亦呈囊實性改變,但其分隔及囊壁較薄,增強掃描囊壁及分隔動脈期強化明顯而延遲期減退。原發性肝細胞癌患者多有肝硬化病史,實驗室檢查AFP常明顯增高,以實性成分為主,瘤體動脈期強化顯著,呈“快進快出”型。肝包蟲病流行區多見,CT可見母囊內有多發子囊漂浮其中,呈典型“囊中囊”表現,囊壁多伴不同程度環形鈣化。此外,UES由于黏液樣基質存在,其富含親水的酸性粘多糖造成水分不斷吸收,超聲所見UES多為實性為主的混合性回聲,而CT或MRI卻多以囊性成分為主的囊實性改變,此種不一致性被認為是UES較有特征性的影像學表現,亦常作為診斷依據之一。

     

    UES確診依賴于病理學檢查,鏡下常見星網形、卵圓形或梭形細胞,核仁缺乏且胞質少,核分裂象活躍,胞質內外可見嗜酸性玻璃樣小體。UES惡性度高,一經確診應盡早行手術切除,目前徹底手術前后輔以化療被認為是UES最有效的治療方法。術后生存期文獻報道長短不一,本例患者術后定期化療,術后5個月復查CT未見復發,目前仍在隨訪中。


    人体艺术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