牙齒萌出是牙胚、牙槽骨以及諸多細胞及其分子相互作用、復雜有序的生理過程。遺傳、全身或局部原因均可造成牙齒萌出異常。牙齒遲萌(DTE)的臨床表現具有復雜性和較強的個體差異,如果發現和處置不及時會出現不可逆的牙頜畸形,尤其對青少年患者的美觀、咀嚼功能、心理健康等方面具有相當大的危害。遲萌患者的臨床治療多采用正畸治療、覆蓋義齒或固定修復,修復過程中會遇到一些困難。本文通過報告1例多數恒牙遲萌的病例,并結合相關文獻,對其發病機制、治療方法進行討論。
1.病例報告
患者,女,17歲,漢族,2014年7月因“牙齒萌出不全,咀嚼功能不佳”來大連市口腔醫院正畸科就診,正畸治療效果不佳后轉診至修復科繼續治療。一般檢查:身高150 cm,發育不良,智力正常。面下1/3稍短,頜間距離小(圖1)。
圖1 初診時面部觀
專科檢查:口腔檢查見牙排列不齊,乳牙53、55、83滯留,恒牙僅11、12、16、21、22、24、31~36、41、42、44~46萌出。11殘冠。冷熱、機械刺激敏感,垂直距離降低(圖2)。患者曲面斷層片示:13、14、15、17、18、23、25、27、28、37、38、43、47、48形態基本正常,43扭轉,均未萌出。未見多生牙。頭顱正位片示人字縫稍增寬,頭顱側位片、胸部正位片均未見明顯異常(圖3)。患者外公外婆為近親婚配,該家系中無類似臨床特征者。結合臨床及影像學資料,初步診斷為顱骨鎖骨綜合征,未行基因診斷。
圖2 初診口內觀。A:口內正面觀;B:上頜咬合面觀;C:下頜咬合面觀
圖3 初診時影像學資料。A:曲面斷層片;B:頭顱正位片;C:頭顱側位片;D:胸部正位片
2.修復方法和治療過程
2.1修復前準備
修復前對于需要牙周系統治療、牙體牙髓治療的先予以治療,并進行必要的口腔衛生宣教。
2.2確定治療方案
取研究模型,發現頜間距離明顯不足,嘗試抬高咬合。綜合考慮,決定固定義齒修復,下頜設計為前牙全包繞型貼面修復,后牙包繞頰側,近遠中及咬合面的牙合貼面。由于上頜大部分恒牙未萌出,在此基礎上設計上頜過渡性覆蓋義齒修復,待基托的壓迫刺激導致牙槽骨萎縮,暴露出足夠臨床牙冠后,有足夠固位基牙后再行固定修復。制作下頜診斷蠟型,并通過印模法轉移到患者口內形成過渡性義齒。患者試用2周后自覺可以接受下頜修復體的異物感。
2.3基牙預備
牙體預備是修復難點,牙釉質基本缺失,牙本質脆弱,臨床牙冠短小,垂直距離偏低,可供磨除的牙體組織量少。消除41、42、83、44、45、46、31、32、33、34、35、36近遠中、頰舌面部分倒凹取得就位道,后牙舌側預備到舌面中1/2。取硅橡膠印模。參照全口義齒的頜位記錄原則制取咬合記錄。上牙合架進行上頜覆蓋義齒、下頜全瓷貼面修復體的制作。上下頜均為短牙弓修復,僅修復到第一恒磨牙,并作相應減徑。
2.4完成修復
臨床試戴、調牙合,經試戴合適后,永久性粘固。指導患者取戴上頜覆蓋義齒,常規醫囑。修復后,患者對義齒外觀及面型改變均表示滿意,發音和咀嚼功能都有明顯改善。隨訪18個月之間,上頜牙槽骨部分吸收,部分恒牙暴露臨床牙冠,其周圍牙齦黏膜可見紅腫。患者自覺適應性好,義齒使用良好,咬合功能恢復正常,顳下頜關節和咀嚼肌無不適(圖4~6)。
圖4 牙列修復后肖像觀
圖5 牙列修復后口內觀。A:修復后口內正面觀;B:修復后上頜牙合面觀;C:修復后下頜牙合面觀
圖6 牙列修復后X線片。A:修復完成即刻;B:18個月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