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6年9月,第二屆國際MIC研究協作組制定了ANLL的MIC分型標準。首先根據細胞形態、細胞化學染色及免疫學標志區分ANLL與ALL見表1:
表1 細胞系列標志一覽表
粒系 | 單核系 | 紅系 | 巨核系 | B細胞系 | T細胞系 |
過氧化物(POX) | 血型糖蛋白A② | 血小板膜糖蛋白 | SmIg③ | CD5 | |
CD34 | ANAE±F① | Ⅱb/Ⅲa/Ⅰb | CyIg④ | CD3 | |
CD13 | CD34 | Spectrin | CD19 | CD2⑤ | |
CD13 | CD20 | CD7⑤ | |||
CD14 |
①ANAE±F=α-萘酚醋酸酯酶±氟化物抑制;②血型糖蛋白A=glycophorinA;③SmIg=細胞表現免疫球蛋白;④Cyig=細胞漿免疫球蛋白;⑤CD2、CD7尚可少數AML的細胞上表達。
ANLL的特異染色體改變較ALL多見,常有獨立的預后價值。根據染色體是否異常與形態學相關分為兩大類。
(1)與形態學相關的特異性染色體異常(表2)
(2)與形態學無相關的染色體異常(表3)。
表2 AML的MIC分類:核型-形態相關性一覽表
核型 | 頻率(%) | FAB亞型 | MIC建議的命名 |
t(8;21)(q22;q22) | 12 | M2 | M2/t(8;21) |
t(15;17)(q22;q12) | 10 | M3、M3V | M3/t(15;17) |
t/del(11)(q23) | 6 | M5a(M5b,M4) | M5a/t(11q) |
inv/del(16)(q22) | 5 | M4EO | M4EO/inv(16) |
t(9;22)(q34;q11) | 3 | M1(M2) | M1/t(9;22) |
t(6;9)(q21-22;q34) | 1 | M2或M4伴嗜酸性粒細胞增多 | M1/t(6;9) |
inv(3)(q21;q26) | 1 | M1(M2,M4,M7)伴血小板增多 | M1/inv(3) |
t(8;16)(p11;p13) | <0.1 | M5b伴吞噬細胞增加 | M5b/t(8;1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