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發布的《中國公眾心肺復蘇衛生健康指南》,對心臟驟停的急救措施進行了重新總結,并提出了“預判三停、施救三法、預警三痛、防控三步”的操作建議。學會它,或許能在關鍵時刻救人一命。
預判把握“三停”。心臟停搏起病驟急、死亡率高,第一時間識別心跳驟停尤為重要。在確保周圍環境安全的前提下,應識別心跳驟停的關鍵點,即“三停”。
1.意識停止:判斷患者的意識狀態,可用力拍打患者雙肩并大聲詢問“喂,你怎么啦?”看是否有反應。2.呼吸停止:如患者意識停止,迅速判斷患者是否有呼吸,一般是側臉于患者鼻前感受是否有氣流,同時側頭平視患者胸廓,看是否有起伏變化。3.心跳停止:主要判斷有無頸動脈搏動,常用方法為一手食指與中指并攏伸直,置于患者喉結旁開兩指的凹陷處,用指腹感受是否有搏動,判斷時間6~10秒。若確定“三停”,須撥打120求救。
救治突出“三法”。即胸外按壓CPR、腹部提壓CPR、海姆立克急救法。
胸外按壓CPR包括三個步驟,按壓、開放氣道和口對口人工呼吸。按壓時,應讓患者平臥于硬質平面上,解開衣扣及褲帶,充分暴露胸口,按壓兩乳頭連線的中點。雙手十指相扣,雙臂伸直,上身前傾,垂直向下用力按壓,持續按壓30次。頻率為100~120次/分,深度為胸骨下陷5~6厘米,按壓過程中應最大限度減少中斷。開放氣道主要是使患者下巴與耳垂的連線垂直于地面,呈“鼻孔朝天”狀態,但要注意,開放氣道前應該檢查口腔內有無分泌物及假牙,有則應先將頭偏向一側,取出分泌物及假牙。口對口人工呼吸時,要保證緩慢用力,將氣體吹入患者口中,同時用余光觀察患者的呼吸情況,吹氣以胸廓明顯上抬為準,然后放開病人的口鼻,使氣體流暢排出。30次按壓后,開放患者氣道并進行2次人工呼吸,以上為一組心肺復蘇操作,連續五組(約2分鐘)以后再檢查病人情況,判斷意識、呼吸、心跳等是否恢復,大約5~10秒。現在也有研究認為,不進行人工呼吸,僅進行按壓,也能起到搶救效果。
腹部提壓CPR是基于胸外按壓CPR使用禁忌癥而誕生的、具有中國自主知識產權的、避免按壓導致胸肋骨骨折的心肺復蘇方法。它需借助腹部提壓心肺復蘇儀,實現CPR急救。
海姆立克急救法是為氣道阻塞(如食物嵌頓或窒息)者進行現場急救的有效方法。主要姿勢是急救者先以前腿弓、后腿蹬的姿勢站穩,然后讓患者坐在弓起的大腿上,身體略前傾,將雙臂分別從患者兩腋下前伸環抱,左手握拳,右手從前方握住左手手腕,左拳虎口貼在患者胸部下方、肚臍上方的上腹部中央,形成“合圍”之勢,然后突然用力收緊雙臂,用左拳虎口向患者上腹部內上方猛烈施壓,迫使其上腹部下陷。兒童因誤吸導致窒息時,大多采用這一方法。
預警重視“三痛”。每個人、各年齡段都有出現猝死的可能。我們無法預知何時發生,但某些心跳驟停發生前會給我們一些信號,那就是“三痛”,即胸痛、腹痛、頭痛(特別是劇烈的頭痛)。不同年齡段患者發生心跳驟停的原因不盡相同,建議小兒防意外,青少年防疾病,中壯年防勞累,老年人防慢病。
防控牢記“三步”。避免心跳驟停事件的發生,最關鍵還是預防,做到“一戒、二控、三調”。一戒指戒煙;二控為控體重、控三高;三調則是調飲食、調心理、調節奏。調飲食,將大魚大肉調整為蔬菜瓜果,將高脂高鹽調整為清淡原味,將暴飲暴食調整為每餐“八分飽”;調心理,避免大喜大怒、極悲極恐能夠減少突發狀況;調節奏,提倡勞逸結合,避免過度勞累,良好的工作、生活節奏是保持身心健康的重要保障。
據最新一期《風濕病學》雜志發表的一項研究表明,多攝入一些咖啡因,或能為心臟健康加分。為了降低心血管風險,目前醫生給出的建議大都與減少炎癥有關,包括少服用可的松藥物、不吸煙、降低膽固醇,以及控制高血壓等......
美國科羅拉多大學博爾德分校領導的團隊與賓夕法尼亞大學研究人員合作,研發出一種新的3D打印材料。這種材料既有足夠的彈性以承受心臟的持續跳動,又具有足夠的韌性以承受關節的擠壓負荷。它易于塑形以適應患者獨特......
5月31日,美國紐約大學朗格尼醫學中心發表聲明稱,全球第二例接受基因編輯豬腎移植的患者麗莎·皮薩諾,在移植47天后,因“左心室輔助裝置產生的血壓不足以為腎臟提供足夠的血液灌流,導致她的移植腎功能累積性......
近日,四川大學華西醫院康復醫學中心教授魏全團隊聯合生物治療研究中心教授錢志勇團隊在《先進科學》發表論文。該研究開發了一種基于甘露聚糖(Man)的新型靶向納米藥物Que@MOF/Man,通過精準靶向心肌......
大多數房顫患者年齡在65歲以上,并且有已知的危險因素,特別是高血壓、肥胖和睡眠呼吸暫停。為什么自行車手、跑步者和其他健康狀況良好的運動員有時也會有這類風險?人們對此知之甚少。這可能涉及遺傳因素和與運動......
近日,南方醫科大學珠江醫院麻醉科主任張鴻飛團隊研究揭示了交感神經-巨噬細胞軸在缺血性腦卒中后心臟損傷中的機制。相關研究在線發表于《美國心臟協會雜志》(JournaloftheAmericanHeart......
圖為人體體內器官透視圖。圖片來源:美國心臟協會英國倫敦帝國理工學院與倫敦大學學院的研究人員,合力制作了心臟微血管的亞毫米分辨率圖像。利用這一技術,科學家已在人類患者身上進行了測試,并對心臟狀況和未確診......
一項發表于《美國心臟協會雜志》的研究發現,生氣——哪怕只是幾分鐘,也會改變一個人的血管功能。這可能會增加心臟病發作和中風的可能性。這一發現可以解釋為什么有些人會在情緒爆發時經歷這些事件。有些人在生氣時......
日本信州大學和慶應義塾大學醫學院聯合研究團隊測試了一種再生心臟治療新策略,將源自人類誘導多能干細胞(HiPSC)的心臟球體(心臟細胞的三維簇),注射到患有心肌梗塞的猴子體內,并觀察到良好效果。相關研究......
眾所周知,左心房(LA)的結構和功能可以作為預測心血管疾病中不良心臟事件的指標。左心室(LV)功能障礙是非常普遍的,其特征是左心室容積的變化。LA僅由兩層薄薄的肌纖維組成:縱向肌纖維和混雜環肌纖維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