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左室減容手術:左室減容手術由Batista 等首先報道,他們將DCM 患者擴大的左心室游離壁縱向部分切除。結果發現術后患者左室容積減小,心功能得以改善。左室減容術基于DCM 患者左室擴大、松弛,而減容手術后左室腔減小,更趨于橢圓形,左室壁局部應力減小,心室肌僵硬度減低,減少左室后負荷(如收縮期室壁應力),進一步減少心室耗氧量,改善左室泵功能。
(2)動態心肌成形術:1993 年由Carpentier 等首先報道,將擴張型心肌病患者左側背闊肌分離、包裹擴大的心臟,術后2 周開始用直流電刺激背闊肌,以增加左心室的收縮力。作者總結7 年中52 例接受心肌成形術的心衰患者,結果顯示術前病死率23%(12/52),術后病死率20%(8/40),術后實際7 年存活率70.4%。隨訪中發現患者心功能改善,LVEF 提高。心導管顯示肺動脈壓、肺毛細血管楔嵌壓和左室壓無明顯改變。當心臟移植禁忌時,此法可作為替代方法之一。該手術改善心功能的作用機制在于:①骨骼肌包繞心臟,起到纏繞效應,從而停止衰竭心肌的重構;②骨骼肌的主動收縮,輔助增強了衰竭心臟的收縮力。
(3)左心輔助裝置(LVAD):Cooley 等首先提出臨時機械循環支持用于等待心臟移植的晚期心衰患者的過渡時期。目前報道的左心輔助裝置(LVAD)主要有TCI和Navaco 兩種可埋藏式LVAD。LVAD 包括體內安置的驅動器、體外控制部和電池盒。驅動部安置在腹腔,經流入管、流出管穿過膈肌分別連接升主動脈近端和左室心尖部。經皮導線連接驅動部和控制部及電池盒。驅動部內安置方向相反的2個驅動片、1 個生物瓣(豬心包)和能量轉換器,可將左心室血液直接泵入升主動脈。體外控制部和電池盒可掛于皮帶上或置于挎包中,便于攜帶。LVAD 能提供最大搏出量70ml,泵排出量10L/min。Frazier 等報道多中心臨床試驗,34 例等待心臟移植的晚期心衰患者應用LVAD 后,肝、腎功能明顯改善,心功能改善,LVAD 使用時間甚至超過300 天;65%患者得以接受心臟移植。安置LVAD 有發生以下并發癥的可能:出血、感染、右心衰竭、溶血、周圍器官功能失調和血栓栓塞等。雖然如此,LVAD 仍不失為等待心臟移植過渡時期的一種治療方法。
(4)心臟移植:1967 年Barnard 首次完成同種異位心臟移植術后,30 多年來心臟移植已從試驗階段過渡到臨床應用階段,目前在國際上應用漸廣。Hosenpud等報道國際心臟移植登記(包括301 個心臟移植中心)從1982 年至1998 年3 月,全世界共進行心臟移植45993 例,1 年存活率97%,5 年存活率約65%,半數死亡時間8.7 年,每年病死率約4%。隨著時間的推移,技術發展,存活率隨之提高。半數死亡時間1980~1985 年為5.3 年、1986~1990 年為8.8 年,1991~1997 年為9.4 年。目前心臟移植技術日臻成熟,能提高患者存活率,改善心功能,提高生活質量。是晚期DCM 患者有效治療方法之一。心臟移植存在以下問題:①供體缺乏;②費用昂貴;③術后感染;④術后排斥反應。我國心臟移植起步較晚,發展相對緩慢。1978 年上海瑞金醫院首例心臟移植患者存活109 天。1992 年北京安貞醫院、牡丹江心血管醫院、哈爾濱醫科大學二附院先后成功報道心臟移植,目前存活者已有超過5 年者。1993 年北京阜外心血管病醫院報道心肺移植。至今我國心臟移植例數有限,與國際水平相比,存在明顯差距。
(5)自體骨骼肌衛星細胞移植術:是一種近年來發展起來的用于治療擴張型心肌病、心肌梗死等疾病的新型手術方法。其基本原理是用具有多分化能力的骨骼肌干細胞通過移植的方法,來代替功能低下或沒有功能的心肌。移植細胞在心肌內分化、成熟為類似于心肌細胞收縮、結構、電生理特性的橫紋肌細胞,并具有增強心功能效應。該方法處于實驗研究階段,其臨床效果,尤其是遠期療效還未見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