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80年,邁克耳遜(iMhcelson)發明了以他的名字命名的干涉儀。后來瑞利首先認識到干涉儀所產生的干涉圖(干涉條紋),可以通過傅里葉變換而得出其光譜,即干涉圖與光譜之間存在著一種對應的傅里葉變換的數學運算關系,從而通過傅里葉積分變換的數學運算把干涉圖(干涉條紋)與輻射光譜直接聯系了起來,這一原理直接導致了干涉光譜技術的產生及其發展。RubenS等人曾在20世紀初采用雙光束干涉儀首次實現了干涉圖的準確實驗測量,他們還根據假定的光譜分布計算了干涉圖并和實驗測得的光譜圖進行了比較。20世紀50年代之后,隨著傅里葉變換光譜學的飛速發展,英國的PeterFellgett于1949年第一次真正的從干涉圖進行傅里葉積分變換數學計算獲得了光譜圖。干涉成像光譜技術的另一個重大發展和決定性的突破發生在20世紀60年代中期,隨著Cooley發明的快速傅里葉變換FFT算法的采用,大大較少了常規傅里葉變換的運算量,極大的提高了運算效率,幾分鐘即可完成原來需要幾個小時才能完成的變換運算。另外,近年來計算機的普及實用和高速計算技術的發展,為干涉成像光譜技術的研究與發展奠定了基礎和開辟了廣闊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