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我國畜牧業正遭遇嚴峻挑戰。疫情威脅、動物健康、食品安全、鄉村振興,既帶來現實的挑戰,也帶來發展的機遇。畜牧業如何應對,成為擺在當前的現實問題。
北京農學院教授、中關村中獸醫藥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秘書長劉鳳華在接受《中國科學報》采訪時表示,應盡快推動天然植物飼料原料團體標準制定實施,努力挖掘中醫藥的優勢,促進中醫藥與我國畜牧業綠色發展相結合,使之在食品安全、減抗替抗、產業轉型中發揮積極作用。
減抗替抗帶來政策機遇期
當前,我國畜牧業發展形勢嚴峻。
劉鳳華介紹,我國作為世界第一養殖大國,非洲豬瘟、禽流感等重大疫病,給當前的養殖業帶來了毀滅性危害。我國每年抗生素的使用量占全球的一半左右,導致藥物殘留、耐藥增強、環境污染和潛在的公共衛生安全隱患,動物健康、種養殖生態環保、食品安全處于惡性循環中。
但同時,國家提出非瘟復養、減抗替抗、食品安全、鄉村振興等,也給畜牧業發展帶來了難得的機遇。
為切實制止抗生素濫用,保護動物健康生長,自今年1月1日起,農業農村部194號公告正式實施。此前,我國批準動物養殖業使用的獸用抗菌藥分為抗生素和合成抗菌藥兩大類,用于防治動物疾病和促生長。而194號公告提出,為維護我國動物源性食品安全和公共衛生安全,決定停止生產、進口、經營、使用部分藥物飼料添加劑,并對相關管理政策作出調整。
“這一政策釋放了前所未有的中藥政策紅利,預期將創造300億至900億元規模的減抗替抗市場空間。”劉鳳華表示,這對天然植物飼料原料行業來說,是難得的發展機遇。
市場化的團體標準是破冰首選
目前,在農業農村部政策落地和減抗替抗案例推動過程中,存在一個必須面對的問題。
劉鳳華介紹,《飼料原料目錄》7.6項公布了117種食藥同源天然植物飼料原料,但該目錄除規定了117種原料及特征性描述外,其強制性標識要求存在空白。“這不僅影響到這些原料在市場上的流通、交易、使用,更不利于這些可飼用天然植物在減抗替抗、食品安全保障領域的推廣。”
同時,我國的天然植物飼料原料行業發展尚處起步階段,企業發展參差不齊,“亟需制定技術標準,對原料的生產、流通、交易、使用等環節進行規范”。
根據國務院印發的《深化標準化工作改革方案》,政府主導制定的標準由6類整合精簡為4類,分別是強制性國家標準、推薦性國家標準、推薦性行業標準、推薦性地方標準;市場自主制定的標準分為團體標準和企業標準。政府主導制定的標準側重于保基本,市場自主制定的標準側重于提高競爭力。
據介紹,團體標準是國家鼓勵具備相應能力的學會、協會、商會、聯合會等社會組織和產業技術聯盟,協調相關市場主體共同制定的滿足市場和創新需要的標準,供市場自愿選用。“把由市場急需的標準交由市場決定,既可避免制定出的標準與市場需求脫節,又可加快標準制定速度,增加標準有效供給。”劉鳳華說。
此外,團體標準還有利于有技術實力的協會、學會、行業聯盟等發揮自身優勢,根據市場需求,制定高于現有基礎性標準或者強制標準的團體標準,促使企業按照標準化的方式來組織生產、經營、管理和服務,促進轉型升級,引領創新驅動,促進行業在經濟、社會、生態等方面高質量發展。
“選擇團體標準是制定天然植物飼料原料標準、規范市場化的破冰首選。”劉鳳華指出。
聯盟團體標準制定探索實踐
劉鳳華指出,在行業管理部門指導下,通過相關聯盟制定天然植物飼料原料團體標準,將為中獸醫藥產業、飼料行業、畜牧業的綠色發展開辟一條新路徑。
據悉,中關村中獸醫藥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已經在推動天然植物飼料原料團體標準的相關制定工作。
2019年,該聯盟標準委員會就牽頭制定了《中關村中獸醫藥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團體標準管理辦法》,并正式啟動了“中醫藥+畜牧業”團體標準的制定征集工作。藥食同源天然植物飼料原料團體標準的啟動制定,是聯盟推動團體標準落地的重要體現。
劉鳳華指出,以藥食同源天然植物飼料原料標準為切入點,將有助于破題減抗替抗與非瘟復養產業難題。
此前在養殖業生產中,為防治畜禽傳染病、促進畜禽生產性能,企業大量使用化學合成類藥物、抗生素及違禁激素類藥物,造成了動物性食品中存在大量病原微生物污染以及藥物殘留,威脅公眾身體健康及公共衛生安全。
中藥大多來自天然,毒副作用小、殘留低、藥效可靠、使用安全,具有較高的應用價值。中藥取替抗生素,將為防治疫病發揮重要作用。
“藥食同源天然植物飼料原料團體標準,正是對中藥原料的生產、流通、交易、使用等產業環節進行規范。”劉鳳華說。
劉鳳華表示,構建具有中國特色的農產品特別是動物綠色生產體系,必然是動物生產與中醫藥健康的有機融合,其內涵在于將食藥同源的養生理念、原理、方法、技術和產品,貫穿于動物生產、動物保健、疫病預防、飼料替代、新飼料源開發、飼料添加劑、動物福利等各個環節,實現減抗、替抗、無抗、綠色。同時,也將“推動我國農業的轉型升級、高質量發展和結構優化”。
大約80%的植物病毒依賴媒介昆蟲進行傳播,媒介昆蟲體內的病毒穩態依賴于病毒載量與昆蟲免疫系統之間的動態平衡,從而確保蟲媒的生存和病毒的高效傳播。小RNA介導的RNA干擾(RNAi)是真核生物中普遍存在......
為徹底封堵“洗產地”漏洞,中國海關聯合巴西、阿根廷等主要大豆供應國,構建了全球首個區塊鏈溯源平臺。近期,中國海關政策檢驗檢疫全面收緊,導致進口大豆通關時間延長。進口大豆無法如期到達,許多油廠停報停簽,......
光是植物光合作用的能量來源。作為重要的環境信號,光廣泛參與調控植物生長發育的各個階段。當植物幼苗出土見光后,光信號迅速激活光形態建成,表現為下胚軸生長抑制、子葉張開變綠以啟動光合作用。這是植物早期生長......
圖芥酸酰胺通過抑制細菌三型分泌系統組裝而產生廣譜抗菌活性的工作模型在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批準號:22193073、92253305)等資助下,北京大學雷曉光團隊聯合崖州灣國家實驗室周儉民團隊在植物天......
華南農業大學植物保護學院周國輝教授/楊新副研究員團隊在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等項目的資助下,首次發現植物環狀RNA編碼多肽的功能,并揭示該多肽賦予水稻對多種病原物的廣譜抗性。2月25日,相關成果發表于《新植......
基因組編輯技術在農業領域的應用推動了作物改良,但以DNA形式遞送基因編輯工具的方式存在外源DNA整合風險和脫靶效應。近年來,無外源DNA殘留的基因組編輯遞送技術備受關注。盡管基于核糖核蛋白的遞送策略在......
19個月100多人團隊攻關,8家龍頭企業7個月公益性示范試用,認可度100%,服務及時性100%。近日,我國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飼料配方工業軟件“中農科龍騰”1.0版本正式發布。中農科龍騰軟件在大型飼料......
近日,農業農村部辦公廳印發了《2025年飼料質量安全監管工作方案》,旨在進一步強化飼料質量安全監管,提高畜產品質量安全保障水平,促進畜牧業高質量發展。方案明確,2025年將重點開展飼料質量安全監督抽查......
日前,2024年湖北省科技獎結果揭曉,武漢輕工大學副校長、教授侯永清主持的“豬禽腸道健康營養調控關鍵技術及應用”項目獲湖北省科技進步一等獎。侯永清教授。武漢輕工大學供圖28年潛心飼料替抗研究腸道是營養......
中國科學院分子植物科學卓越創新中心研究員王二濤團隊在植物區分共生與病原微生物的分子機制研究中取得新進展,建立了植物特異識別共生與病原微生物的分子信號框架。1月24日,相關研究發表于《細胞》。植物的根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