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病征的臨床表現概括起來可謂“四高四低一正常”。四高:①明顯的急性顱高壓;②肝損害發生率高;③高氨血癥;④病死率高。四低:①低年齡組;②黃疸發生率低;③去大腦皮質或去大腦強直征象少;④低血糖。一正常是指腦脊液常規及生化檢查多次正常。
1.臨床表現 發病年齡以4個月到5歲期間發病較多,亦可見于任何年齡。典型RS呈“雙相期”疾病特征。患兒常先有前驅期感染,如呼吸道或消化道的病毒感染癥狀,可伴低熱、咳嗽、流涕、惡心、嘔吐、腹瀉等。接著出現性格的改變,但上述變化常被忽略,數天(有時此期極短)或2~3周后出現急性腦病和肝功能異常。隨著病情的進展,嘔吐劇烈而頻繁,尤以1歲以下的患兒更為突出。3~7天后突發高燒、頻繁嘔吐、驚厥和意識障礙(昏睡或昏迷)等腦病癥狀。重癥常有呼吸節律不整等中樞性呼吸衰竭癥狀,危重者可出現去皮質或去大腦強直。常伴循環紊亂、低血糖或腹瀉等癥狀。常伴肝臟腫大,質地韌或硬,一般不伴黃疸。
臨床表現多隨年齡而異,年長兒及少年發病時多頻繁嘔吐而少發熱,嬰兒期以發熱,驚厥和呼吸衰竭為主要特點。嘔吐可持續數天,主要是顱內壓增高時腦干受刺激,24~48h精神狀態發生改變,出現嗜睡及譫妄,可出現去皮質強直或去腦強直。
嘔吐物常為咖啡色,嚴重者可致脫水,酸中毒或電解質紊亂的癥狀,若不及時處理,病情繼續發展可出現意識障礙的改變如嗜睡、定向障礙、記憶力喪失,甚至激動、幻覺、譫妄、木僵狀態或昏迷。輕度或中度病例可以終止于此階段而逐漸恢復,但大部分病例的病情更為惡化,出現顱內壓增高的表現(如前囟飽滿,呼吸快、深,過度換氣)及腦部的癥狀。開始時出現彌漫性大腦皮質功能失調,繼而出現腦干功能障礙,一側瞳孔擴大或兩側不對稱,最后兩側瞳孔散大。肢體呈去大腦樣強直,肌腱反射亢進,巴賓斯基征陽性。尚可有第Ⅲ、Ⅵ腦神經受損韻體征,進一步發展為四肢弛緩性癱瘓,對各種刺激均無反應,肌腱反射消失,心率先加快,以后變慢,血壓降低,呼吸變慢,最終死亡。
瑞氏綜合征一般不伴有高熱,神經系統局灶征和腦膜刺激征不明顯。肝臟可有輕、中度腫大,但肝功能不全及黃疸均不明顯。大部分病例在病程中可出現各種類型的抽搐。深度昏迷者均有胃腸道出血。晚期病例視盤水腫。亦可因心肌的傳導系統受累而出現心律失常或心功能不全,病程中偶可合并急性腎功能不全。合并急性胰腺炎時可伴有凝血機制障礙。
各例的病情不一,輕重不等,輕癥者或治療及時者可在病的早期停止發展而逐漸恢復,嚴重者可在數天內甚至24h內死亡。
2.分級 根據病程進展,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NIH)于1982年將RS分為5級,見表1。一般于1~2天內表情由Ⅰ級進展至Ⅴ級,危重者多于起病后數天內死亡,重型RS來勢兇猛,發展迅速,甚至在24h內死亡。存活者于病情好轉后多在2~3天內恢復。特別是嬰兒存活病倒中,腦病后遺癥可占1/3~2/3,一般無肝臟后遺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