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969年espgan的診斷標準 1969年歐洲兒童胃腸及營養協會(european society for pediatric gastroenterology and nutrition, espgan)制定的診斷標準,糖吸收不良可分為原發性和繼發性兩大類,引起原發性糖吸收不良的疾病有先天性乳糖吸收不良、蔗糖-異麥芽糖酶缺乏、葡萄糖-半乳糖吸收不良等;而引起小腸黏膜上皮細胞和刷狀緣損害的疾病,如病毒性腸炎、慢性腹瀉病、蛋白-熱量營養不良、免疫缺陷病、小腸手術后等,均可引起繼發性糖吸收不良。
2.糖耐受不良 糖吸收不良出現臨床癥狀和體征者,稱為糖耐受不良(sugar intolerance),其臨床表現為患兒進食乳類食品后出現滲透性腹瀉,為水樣便,糞脂不增加,糞便酸臭,有泡沫,常有腹部不適、腹脹、排氣增多的表現,嚴重者出現水、電解質和酸堿平衡紊亂。一旦停食乳類食品或除去不耐受的糖類,腹瀉癥狀可迅速緩解,此為本病的特點之一。
3.糖吸收不良的實驗室檢查
(1)糞便ph常<5.5,提示糖吸收不良。
(2)糞便還原糖測定:如≥0.005提示糖吸收不良。
(3)糖-呼氣試驗:攝入試驗糖后,呼氣氫升高或呼氣14co2降低表示對該試驗糖吸收不良。
(4)小腸黏膜活檢雙糖酶活力測定:糖吸收不良者,一種或數種雙糖酶活性降低。
(5)乳糖耐量試驗:乳糖酶缺乏者血糖曲線低平,并出現乳糖不耐受表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