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和環境代價過重、結構不良、效率偏低和能源安全是我國能源存在的主要問題。我國能源必須改變粗放的發展方式,開創一條科學的、可持續發展的新型道路。“堅持以科學發展為主題、以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為主線”謀劃今后的發展。
我國可持續發展的能源戰略,可表述為“科學、綠色、低碳能源戰略”,其基本思想可概括為:加快調控轉型,強化節能優先,實行總量控制,保障合理需求,優化多元結構,實現綠色低碳,科技創新引領,體系經濟高效。
轉變能源供需模式,使其由“以粗放的供給滿足增長過快的需求”向“以科學的供給滿足合理的需求”轉變
轉變能源供需模式是轉變發展方式的重要組成部分。為了科學評估能源供需,要回答兩個問題:一是能源科學供給能力是多少?其中包括對煤炭科學產能概念的認識、對其它能源發展潛力的技術、經濟分析以及對環境容量制約因素的分析。二是未來能源持續高速增長是不是合理的需求?
能源科學供給能力。煤炭科學產能是指在安全、高效、潔凈、環境友好的條件下生產煤炭。國內生態環境制約因素不斷加強。環境污染和生態破壞造成的損失占當年GDP的3%—4%,一些污染嚴重地區的環境污染損失已經占到GDP的7%以上。環境污染已對人體健康產生明顯影響。城市空氣中顆粒物污染導致的健康危害在城市病死因中所占比例達13%。環境污染與能源結構和粗放發展方式關系密切。
未來能源需求持續高速增長并不合理。我國高能耗產業已進入飽和期,可以滿足相當大規模的基本建設需求。現有產能可滿足每年完成25億—30億平方米建筑竣工面積、10萬公里公路、7000公里高速公路、6000公里鐵路、1500公里高速鐵路和改建新建20個機場,已經超出合理建設規模的需求。同時,建筑節能、交通節能等領域節能潛力明顯,三大產業結構調整節能潛力大。高能耗產業不應也不可能持續高速增長。
如果我國在2020年單產能耗比2005年下降44%,2030年單產能耗比2005年下降68%,那時,仍比日、歐的能耗強度高一倍,而今后發達國家的能源強度將繼續明顯下降。我國能源需求不應長期持續保持高增長。因此,我國從人均 4000美元發展到 2萬美元,不能長期依靠初級生產力要素的投入,而要轉變到注重質量、效益,創新驅動、內需驅動、健康消費的科學發展軌道上來。必須過渡到以更為先進的產業作為經濟增長點。逐步降低能源彈性系數,既是必要的,也是可能的。
科學地認識 2050年前我國能源發展階段的戰略定位
2050年前的40年,是我國能源體系的轉型期。能源體系要從現在比較粗放、低效、高排放、欠安全的能源體系,逐步轉型為節約、高效、潔凈、多元、安全的現代化能源體系,能源的結構、“顏色”、質量都將發生革命性的變革。2050年后,我國將擁有一個中國特色的能源新體系,我國將進入比較自由的綠色、低碳能源發展階段。我國未來的能源是可持續發展的,這是一個重要的戰略判斷。
2030年前的20年,是上述能源轉型期中的攻堅期(困難期)。其間,要花大力氣形成節能提效機制、實現新型能源(包括核能、可再生能源等)的突破、化石能源的潔凈生產和利用、實現污染排放和溫室氣體排放的控制。石油安全供應和替代、電力系統優化發展、農村能源形態的顯著進步等一系列重大問題得到基本解決。
2020年前的10年,特別是“十二五”,是上述攻堅任務能否完成的關鍵期,是全面轉向科學發展軌道的關鍵期。為經濟轉型應實現重大調整,能源消費增長結構將有顯著變化,節能、提效、減排取得新的明顯成效,并逐步實現能源供需模式的轉變,實現可持續的供需平衡以支撐科學發展。
必須強化“節能優先、總量控制”戰略
節能、提效、合理控制能源需求,是能源戰略之首。對我國這個人口眾多、人均資源短缺的國家,必須確立“人均能耗應控制在顯著低于美國等發達國家水平”的戰略思想。美國的人口占世界總人口的 5%,卻消耗世界每年能源總量的20%,這樣的人均能耗是不可取的。
基于對我國經濟結構調整必要性和可能性的分析,對我國單位GDP能耗的分析和結構節能、工業節能、建筑節能、交通節能及社會消費節能潛力的分析,我國的節能提效不僅必要、而且可能。
實現能源消費的總量控制既要控制GDP能源強度,又要控制年均GDP過快增長。“十二五”期間GDP平均增長8%,已經是一個很積極的高水平增長目標。當前我國面臨盡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內外巨大實際需要。從國內經濟環境看,目前的高增長率過多依靠投資。投資率過高,一方面過多地擠壓了國民收入中的消費比例,使多數普通勞動者的可支配收入增長受到了嚴重制約,限制了拉動消費性內需;另一方面又進一步擴大產能過剩,使投資效益不斷下降。同時由于投資高速增長主要依靠銀行信貸擴張,流動性過高問題依然明顯,通脹壓力持續不減,導致國民財富進一步流失。從國外經濟環境看,進一步擴大外需的空間總量有限。同時,繼續依靠加工、依靠廉價勞動和資源投入,從而大量增加進口,已經很難支撐經濟增長和提高國民收入。因此 8%的高質量GDP增長是十分積極而適當的。
必須確立“煤炭科學產能”的概念,努力實現煤炭的科學開發和潔凈、高效利用與戰略地位調整
煤炭目前是我國主力能源,煤炭的洗選、開采和利用必須改變粗放形態,走安全、高效、環保的科學發展道路,煤炭在我國總能耗中的比重應該也可能逐步下降,2050年可望減至40%(甚至35%)以下,其戰略地位將調整為重要的基礎能源。
應該盡量降低煤炭消費增長速度,使煤炭消費總量較早達到峰值,使一次能源增量盡可能由潔凈新能源提供。要樹立“煤炭科學產能”新概念,實現煤炭安全高效生產、煤炭的清潔高效利用。根據科學產能的要求,應該也可以把合理的煤炭安全產能控制在38億噸以內。
必須確保石油、天然氣的戰略地位,增大天然氣的比重
確保石油在今后幾十年的安全供應和能源支柱之一的穩定戰略地位。石油國產控制在每年2億噸(或近2億噸)可繼續保持幾十年,但我國石油儲采比較低,對外依存度將進一步走高。石油的戰略方針是:大力節約,加強勘探,規模替代,積極進口(消費和戰略儲備)。
天然氣(含煤層氣、頁巖氣和天然氣水合物等非常規天然氣)是較潔凈的化石能源。我國潛在資源較豐富,應該也可能大力發展天然氣能源,并將它放到能源結構調整的重點地位上來,增大其在我國能源中的比重。2030年可達到國內產天然氣3000億立方米,加上進口可達4000億—5000億立方米,將占到一次能源的10%以上,天然氣將成為我國能源發展戰略中的一個亮點和能源結構中的綠色支柱之一。
必須努力優化能源結構,加快非化石能源的發展
積極、有序發展水電,大力發展非水可再生能源。水電是2030年前可再生能源發展的第一重點。由于其資源清晰、技術成熟,在國家政策上,應在做好生態保護的同時,促進其積極加快、有序發展。預計2020年、2030年和2050年水電分別達到裝機3億千瓦、4億千瓦和4.5億—5億千瓦。
因地制宜,積極發展非水可再生能源。非水可再生能源在2020年、2030年和2050年的總貢獻有可能分別達到2億噸標煤、4億噸標煤和 8億噸標煤左右。可再生能源(水和非水)的戰略地位將由目前的補充能源逐步上升為替代能源乃至主導能源之一。
發展中國特色的高效安全(智能)電力系統、分布式用電方式和儲能技術。在我國能源結構中,電力所占的比重將逐步增加,在電力結構中,非火電的比例將逐步增加,而煤電在電力中的比重將逐步下降,2050年可降至35%左右。
做好中國電力發展的規劃和電網構架的規劃;利用信息技術與電網技術的結合,建設信息化、自動化、互動化的智能電網,達到提高電網的效率、安全性,也使電網有效接納新能源的目標;做好“風、光、儲、輸、用”示范工程;重視風電和光電的非上網和分布式用電方式;多種技術并舉發展儲能技術。
清華大學車輛與運載學院郝瀚副教授在《自然·通訊》(NatureCommunications)在線發表題為“重型車電動化對關鍵金屬資源可持續發展沖擊”(Impactoftransportelectrif......
11月14-16日在馬來西亞古晉市舉行了第十屆更好的空氣質量大會(BAQ大會),其中一個重要議題就是空氣污染治理和應對氣候變化協同控制。對此,記者采訪了三位與會專家。對話人:亞洲清潔空氣中心執行總監B......
“氫能周”期間,佛山舉辦了第一屆中國(佛山)綠色技術及產品推介會暨第二屆中國(佛山)國際氫能與燃料電池技術及產品推介會,吸引了200多家企業參展。11月6日,2018綠色生產與消費交流會暨第二屆氫能周......
9月16日上午,2018年太原能源低碳發展論壇開幕式暨高峰論壇在太原召開,來自全球能源領域的中外嘉賓齊聚中國(太原)煤炭交易中心,共襄能源低碳發展之策,展望能源革命廣闊前景。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吉炳......
9月2日,在國家主席習近平與南非總統里爾·拉馬福薩見證下,生態環境部部長李干杰和南非環境部部長艾德娜·莫萊瓦分別代表各自政府,在人民大會堂共同簽署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與南非共和國政府關于氣候變化領域......
7月27日,中國清潔發展機制基金贈款項目《廣州市國家低碳試點項目》結題驗收會召開。國家應對氣候變化戰略研究和國際合作中心副主任徐華清、國家發改委能源所研究員胡秀蓮、廣東省氣候中心研究員杜堯東、廣東省交......
今年的6月11日~17日是全國節能宣傳周,6月13日為全國低碳日。兩項活動的主題分別為“節能降耗保衛藍天”和“提升氣候變化意識,強化低碳行動力度”。圖片來源于網絡低碳生活通常是指生活所耗能量少,二氧化......
近日,中國科學院上海高等研究院和上海科技大學聯合科研團隊在煤化工低碳發展戰略研究方面取得進展,構建了核能/可再生能源與煤炭資源耦合的低碳復合能源系統,為富煤國家應對全球二氧化碳的大規模減排提出了革新性......
日前,有專家解讀命題:中國“節能減排”與發達國家的差距在哪里。其中,報告重點分析了我國交通運輸業的調研數據。由此,專家建議,要發展適合我國國情的低碳節能貨物運輸方式。圖片來源于網絡其實,2017年,我......
9月12日,北京市財政項目《京津冀低碳發展的技術進步路徑研究》課題組發布階段性成果《京津冀低碳發展指數報告》。報告基于能源強度和碳強度,采用熵值法對京津冀10個城市2005~2014年的節能減排效率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