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25日,在好未來主辦的“賦能教育 極‘智’未來——AI+教育”學術交流會上,好未來正式宣布成立國內教培行業首家“腦科學實驗室”,通過腦科學推動“科技+教育”的學術研究和產品落地,踐行“科技推動教育進步”的企業使命。
據介紹,好未來成立腦科學實驗室,希望基于學生的大量學習數據,探索學生的學習動因。同時,通過成立“腦科學實驗室”,好未來也將與各大高校聯手,逐步推動腦科學領域的課題研究,助推教育釋放出更大的勢能。目前,好未來有4000名技術、產品和教學研發人員,未來三年內,這一數字將超過1萬人,其中包括500人規模的AI和腦科學研發團隊。同時,好未來還將在全球范圍內建立由頂級科學家和優秀研究院支持的6所聯合實驗室,并將在2018年成立海外研發中心,共同助力“科技+教育”進步。
作為國際知名腦科學專家及好未來腦科學實驗室負責人,楊瀅告訴北京商報記者,腦科學教育將成為重要的細分領域,各種商業模式和前沿課題正在誕生。據了解,好未來腦科學實驗室將重點從三方面進行研究:利用腦功能的客觀監測,加強課堂診斷、觀察,為追蹤長期有效的人腦“學習歷程”打下堅實基礎;研究更有針對性、更準確的學習能力評價系統;同時在科學指導下,設計出相應的產品,激發大腦的最好學習狀態。
北京師范大學認知神經科學與學習國家重點實驗室周新林教授分析了腦科學如何與教育融合,從而讓大腦更加聰明。周新林希望通過語義加工以及語音加工等前沿科技,讓孩子在提升計算能力的同時,獲得創造性解決問題的能力。而在交流會的“腦科學圓桌論壇”環節,眾多高校專家學者也表示,神經學、腦接口等前沿腦科學科技,未來也將在教育領域得到深入應用。
當天,好未來還宣布與斯坦福大學達成戰略合作,共同通過推進AI研究打造更高效的教育模式,激發全球教育生態潛力。隨著科學技術的快速發展,“AI+教育”已經成為一種全新的教育模式,將擴大優質教育的覆蓋面,讓更多的學生共享優質教育。同時,“科技創新”已逐漸成為未來教育的核心驅動力。國內外教育科技企業巨頭順應浪潮,積極謀求“教育+科技”的跨界融合與創新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