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病歷摘要
男,60歲;因“發現右顳部頭皮包塊3年余”于2017年5月入院。右顳部頭皮包塊約豌豆大小,無疼痛、瘙癢,3年來該包塊無明顯誘因進行性增大。查體:右顳部包塊大小約2.5 cm×2.0 cm,質軟,搏動感可疑,無明顯壓痛,活動欠佳,無瘙癢,無表皮潰爛。
輔助檢查:頭顱CT示:右顳部頭皮下混雜密度結節影,其內見略高密度結節。彩超示:右側頭部皮下約2.5 cm×1.0 cm的混合回聲,邊界清楚,其內大部分為稍低回聲,少部分為無回聲。彩色多普勒血流成像示:右側頭皮下混合回聲內可見血流信號,探頭加壓時血流信號稍增多。術前診斷:右側頭皮下含液性病變(血管瘤?)。
完善相關術前準備,行右顳部頭皮包塊切除術,術中見腫物為血色膠凍樣物,富含血管、易出血、無包膜、基底寬,超出皮下腫物范圍,且與骨膜結合緊密,不易分離,以骨剝分離骨膜與骨,將腫物連同皮膚、骨膜擴大切除,減張縫合頭皮,術畢。術后病理檢查示:侵襲性血管黏液瘤(aggressive angiomyxoma,AAM)。術后隨訪1年,未見腫瘤復發。
2.討論
1983年,STEEPER和ROSAI首次描述AAM是一種生長緩慢,來源于間葉組織的罕見軟組織腫瘤,邊界不清,呈無包膜膠質狀生長;其為良性腫瘤,但具有侵入局部周圍組織(如脂肪和肌肉組織)的能力,主要臨床特點為發病隱匿、局部侵襲性強、局部復發率高和遠處轉移少。病人一般無明顯癥狀,多以偶然發現局部包塊為主訴,包塊無明顯壓痛,其生長緩慢、生長周期長,故臨床表現不典型,容易誤診為其他病理性腫塊如脂肪瘤、囊腫等,誤診率達70%~100%。
AAM主要發生在成人盆腔及會陰部位,多見于女性,男女發病率比例約1∶9,育齡期女性更容易發病;男性AAM病例報道不足50例,好發部位為陰囊、會陰部、盆腔器官、膀胱。關于男性AAM發病的罕見部位報道有上頜骨、臀部、大腿、肝及腹膜后等,截止目前,檢索PubMed和中國知網僅見1例關于頭皮AAM的報道。
AAM易侵入局部組織,體格檢查腫物的即視范圍只是冰山一角,腫物常侵入到遠處組織。因此,影像學在評估腫物范圍及制定手術方案中尤為重要。超聲檢查通常表現為囊性或低回聲病變,其內可分散多條血管。CT檢查缺乏特異性,可表現為低或等密度實性或囊性腫物影,其邊界不清,內部結構呈漩渦狀或輪狀。
AAM大小不等,形狀不一,可呈球形、半圓形、繩形、啞鈴形或不規則形狀。腫瘤大多不大,邊界不清,呈侵襲性生長,黏附在肌肉、脂肪及其周圍結構上,切面可呈半透明橡膠樣或凝膠狀,亦可見部分囊性變性和出血區域。鏡下可見腫瘤大部分由紡錘形或衛星形成纖維細胞組成,這些細胞具有嗜酸性細胞質,且缺乏顯著的核異形或有絲分裂。目前,最有效的治療方法為手術切除腫瘤,因其具有侵襲性,故需擴大切除范圍,減少腫瘤復發。
本例在病理報告前誤診為血管瘤,這無疑給每位醫師敲響警鐘。筆者認為遇到頭皮腫物時,除與皮脂腺囊腫、脂肪瘤、血管瘤、血管纖維瘤、脂肪肉瘤、神經鞘瘤等相鑒別,還應考慮AAM的可能性。總結頭皮AAM,目前臨床醫師面臨的主要問題是術前不能確診,術中手術切除范圍不足,導致術后AAM復發率居高不下;因此,增強對本病的認識,提高術前及術中確診率,制定合理手術方案,盡可能全切除腫瘤是降低本病復發率的關鍵。當高度懷疑AAM時,可行術中冷凍切片,如術中冷凍考慮診斷AAM,宜擴大切除腫瘤以降低復發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