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able id="caaaa"><source id="caaaa"></source></table>
  • <td id="caaaa"><rt id="caaaa"></rt></td>
  • <table id="caaaa"></table><noscript id="caaaa"><kbd id="caaaa"></kbd></noscript>
    <td id="caaaa"><option id="caaaa"></option></td>
  • <noscript id="caaaa"></noscript>
  • <td id="caaaa"><option id="caaaa"></option></td>
    <td id="caaaa"></td>
  • 發布時間:2013-07-12 15:49 原文鏈接: 大米小麥,也能種在“云”上

      幾十公里之外的大田里種著莊稼,在家隨手輕點手機,田頭壟邊各處空氣濕度、土壤溫度、氣壓、風向、光照等一目了然;商店貨架上信手拿起盒番茄,二維碼輕松一掃,除產地信息外,就連施了幾次肥都能知道……這些已非臆想,大米小麥,也能種在“云”上,糧食種植全過程盡收眼底。

      7月10日,國家863計劃“農業物聯網和食品質量安全控制體系研究”項目首席專家、復旦大學教授鄭立榮透露,目前我國17家院校企業、 20個課題組共同攻關,探索基于智能傳感、云通信、云計算等技術,可實現對農產品生長環境及流通環節的全程管理,在山東、陜西等地的30多家農業產銷企業已經試點,年底有望在全國100多家企業落地。同時,美國、以色列、荷蘭等國的多家農業企業也在急切地求購一系列相關技術。

      “站在”地里的智能監察者

      在渤海之濱,目之所及只有一片廣袤無垠的鹽堿地,罕有人煙。“糧倉”之內每隔4公里就立著一個“瘦個子”,頭上頂著兩片太陽能板和一個小風車。

      這是什么?“智慧稻草人”!

      傳統意義上的稻草人渾身塞滿草,其作用只是用來“恐嚇”麻雀。而這個由一個個高精度傳感器構建的“稻草人”卻是用來監控人的。

      “智慧稻草人”由復旦大學無錫研究院自主研發,一個個傳感器是“稻草人”的器官,負責采集包括農作物生長氣溫、相對濕度、土壤溫度、光照度等信息,通過無線網絡“血液”傳輸至“大腦”——后臺網絡,農民無需站在田里,借助計算機,只需輕點鼠標,一項項數據就會在終端顯示。“一來可以幫助農民科學種植,提高農作物質量,更重要的是可以監控農作物種植全過程。”鄭立榮介紹,稻草人采用風能、太陽能兩種供電方式,免除了野外無電可通的尷尬隱患,換言之,在野外,稻草人能全年無休“工作”。

      監控,就不得不提稻草人的“眼睛”——云臺攝像機。它可以全方位收集農作物種植、生長、施肥、施藥、收割等農事圖像,傳輸至后臺終端并儲存,通過電腦屏幕,監管人員就可對種植過程一目了然。“如果有人違規種植,只需按一下鍵,全程可追溯。不但如此,如果農民用東西遮蓋攝像機鏡頭,稻草人還能自我警報,及時通知監管人員。”鄭立榮說,“有了‘智慧稻草人’的監控,綠色種植已不再遙不可及。

      對‘稻草人’收集的數據,除日常耕作使用外,未來也可成為農民的‘大數據專家’,直接推動精細化農業發展。”

      如今,第一批“稻草人”,正管著山東濱州無棣縣的數千畝麥田和陜西農家果園,運行良好;5臺智慧稻草人已在渤海糧倉“任職”,每年一畝地的成本僅為5元,卻能幫助提高35%的產量。

      物聯網轉入食品安全控制

      從農業生產最前沿的田間延伸開去,863計劃項目組研發的農業物聯網技術已經到達檢測、運輸、銷售等后續環節。在這條“信息鏈”的后半段,物聯網的意義從科學種植轉入食品質量安全控制。

      鄭立榮拿出一張二維碼,手機一掃,屏幕上即顯示出一顆韭菜的電子履歷:種植時間、采摘時間、大地濕度……“從農作物種植到采摘到檢驗檢疫,從包裝到運輸到上架,全過程都可以采用基于物聯網的信息化管理。”鄭立榮說。

      給農作物貼上二維碼,其生產、運輸全過程由計算機制作成“電子履歷”儲存在“云端”,消費者只需用手機一掃,就能查看一切信息,真正做到食品信息公開透明,他們搭建了一整個農業物聯網應用服務支撐平臺。“消費者甚至可以在網絡平臺上發表評論,這儼然一個食品界的‘大眾點評’。”

      雖然“從田間到餐桌”的全程監控已有不少人涉足,但在國內基于公網的由物與物之間進行數據自動交換通信的物聯網實驗平臺,這還是第一次。 “這是一個開放的、可擴展的網絡平臺,小到一家農戶,大到一家農業企業都可以參與到網絡平臺上來,提供各自的食品信息,就像‘臉譜’一樣。”鄭立榮解釋道。

      相關技術已在浙江、山東小范圍試點。對參與的農民而言,每年每個大棚額外增加的投入約為300元,參加者踴躍。浙江嘉興有位老農甚至跟項目組成員說,哪怕增加的成本是1000元也可接受,因為這一投入可直接令產出成倍增加。

      “非技術因素”同樣重要

      值得關注的是,這一將莊稼種在“云”上的技術,在推廣試點過程中并非一帆風順,除技術有待完善的原因外,還有些“非技術因素”。

      鄭立榮坦言,令他苦惱的是,我國現有管理模式中,農作物長在田里、運在路上、放進貨架、擺上餐桌時各有分管,雖然分工明確,但各自數據共享困難,面對“農業物聯網”這一新技術的沖擊時,原有體系“壁壘”隱現。而在個別地方,多種利益糾葛直接導致“水太深”,農業物聯網的推廣只能無奈“繞開”。在他看來,未來國家如何在法制、管理層面為新技術提供更為開放、有序的環境,與技術革新同等重要。

    相關文章

    觀眾如潮!AI+IoT行業頂級盛會,重磅開幕!

    8月28-30日,AIoT行業的頂級盛會,IOTE2024第二十二屆國際物聯網展·深圳站+AGIC2024國際通用人工智能展在深圳國際會展中心盛大開幕。展會分別以“AIoT+X釋放數字經濟潛力”和“魅......

    自供電“蟲子”可掠過水面探測數據

    有望推動水上機器人技術發展 一種能夠在水面上滑行的自供電“蟲子”機器人。圖片來源:紐約州立大學賓漢姆頓分校科技日報訊(記者張夢然)美國紐約州立大學賓漢姆頓分校團隊開發出了一種能夠在水面上滑行......

    報告現場速遞:深化專業交流,驅動技術創新

    在第十三屆中國食品與農產品安全檢測技術與質量控制國際論壇的開幕式之后,一場知識的盛宴隨即展開,多位行業頂尖專家傾情分享了他們的最新研究成果和前沿洞見,為與會者帶來了思想啟迪。與此同時,多個精心策劃的主......

    遼寧三部門制定工作方案建立健全食用農產品數字化追溯體系

    日前,遼寧省市場監管局、省商務廳、省農業農村廳聯合制定《遼寧省食用農產品批發市場食品安全管理規范提升行動工作方案(2024-2025年)》(以下簡稱《方案》),提升遼寧農批市場在全國的市場競爭力。遼寧......

    第十三屆中國食品與農產品安全檢測技術與質量控制國際論壇日程通知

    “第十三屆中國食品與農產品安全檢測技術與質量控制國際論壇”(簡稱CFAS),將于2024年7月2日至4日在南京白金漢爵大酒店舉辦,其中7月2日為論壇報到日。本屆國際論壇由中國儀器儀表學會分析儀器分會、......

    2024世界物聯網500強峰會將在北京召開

    2024世界物聯網500強峰會將于7月19日在北京召開,世界物聯網500強排行榜也將在會上發布。世界物聯網大會是聯合國經社理事會登記的物聯網數字經濟國際組織,世界物聯網500強峰會是世界物聯網大會舉辦......

    生鮮寄遞“跑”起來農產品流通快起來

    櫻桃、荔枝、楊梅……眼下,正是夏季時令水果上市季。在洛陽櫻桃產區,不少快遞企業把攬收服務點開到產區的田間地頭、果園農場。與往年不同的是,“生鮮平價寄”成為不少用戶的新選擇。“跨省48小時內送達”“冷媒......

    中國工程院“我國高水效農業發展戰略研究”咨詢項目通過結題驗收

    2024年5月11日,由康紹忠院士主持的“我國高水效農業發展戰略研究”咨詢項目驗收會在新疆阿拉爾市召開。驗收組由陳學庚、尹飛虎、鄧銘江院士及相關業務和財務專家共10人組成。相關部門領導專家共計30余人......

    農業農村部調研組到重慶忠縣調研農產品質量安全工作

    5月6日,農業農村部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司司長肖放帶隊到重慶忠縣調研農產品質量安全工作。重慶市農業農村委副主任莫杰,忠縣縣委副書記、縣長徐海波參加。調研組一行先后到忠縣權輝農業開發有限公司、重慶三甲生態......

    浙江溫州蒼南縣農業農村局開展農產品監督抽檢行動

    為加強農產品質量安全,讓廣大消費者吃上放心綠色產品,“五一”假期后上班的第一周,浙江溫州蒼南縣農業農村局執法人員積極開展豇豆、桑葚等農產品監督抽檢行動。本次抽檢行動重點圍繞以農業種植合作社、農戶等生產......

    人体艺术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