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圍繞上下前牙的病情分析及相應治療計劃
2.1牙周基礎治療
改善患者口腔衛生習慣(包括示教Bass刷牙法等),全口牙周基礎治療(潔治、刮治及根面平整),為后續治療提供有利條件。11、12扭轉移位,與對頜牙咬合關系不佳且牙槽骨吸收嚴重,擬在控制炎癥后予以拔除。
2.2正畸治療改善前牙覆牙合覆蓋關系
前牙擁擠扭轉,覆牙合覆蓋關系不佳,考慮正畸治療改善上下前牙咬合關系,以利于前牙種植修復的美學效果和全牙列牙周健康,恢復功能及美觀。在正畸、修復和牙周科醫生聯合會診后,考慮到正畸矯正13扭轉后可能導致缺牙區近遠中間隙減小,不利于后期修復,因而僅行下頜牙列正畸治療,側重內收壓低下前牙,改善覆牙合覆蓋關系。
2.3修復上前牙缺失并糾正唇側牙槽骨重度缺損
患者因重度牙周炎失牙,同時缺失時間長,唇側出現明顯的軟硬組織缺損,現有活動義齒固位欠佳,美觀性及舒適性差。結合患者就診目的,考慮恢復健康、重建功能及改善美觀,擬拔除11、12后于12—21缺牙區行12、21種植后冠橋修復。因此,基于上述治療目的,首先控制全口牙周炎癥,下頜前牙接受正畸治療改善覆牙合覆蓋關系創造利于種植修復的空間條件,種植治療同期采用GBR術增加唇側骨量,種植修復前評估軟組織條件,必要時結合膜齦手術改善種植體周圍軟組織條件,既利于種植體的長期健康、穩定,又同時恢復與鄰牙協調的牙齦輪廓,減少美學風險。前牙連續缺失時修復治療考慮輔以長接觸區或義齦等修復方式進一步改善綜合治療效果。
綜上,經修復、正畸和牙周科醫生多次會診后,依據病情分析和患者愿望,考慮在現有情況下,盡可能通過多學科聯合治療,擬結合多種牙周手術完成最后種植修復,最大程度改善前牙覆牙合覆蓋關系和美觀效果。
3.治療過程及結果
3.1牙周基礎治療
2013年6月至2014年1月完成牙周基礎治療(口腔衛生宣教、潔治、刮治、根面平整,以及拔除11、12),控制牙周炎癥(圖4~5)。
3.2正畸治療
2014年3月至2015年5月,下頜牙齒接受正畸治療,采用直絲弓矯治技術并使用輕力內收壓低下前牙改善覆牙合覆蓋關系和上下前牙前突等不良關系,為上頜種植修復提供良好條件。期間每3個月進行1次牙周維護治療。見圖6。
3.3種植治療同期進行GBR
正畸治療后9個月,前牙咬合關系一定程度改善。種植術前拍攝錐形束CT(cone-beam CT,CBCT)(圖7),據術前測量分析后,擬于12位點植入StraumannBL3.3mm×12mmRC植體(Straumann,瑞士),21位點植入StraumannBL4.1mm×10mmRC植體(Straumann,瑞士),同期進行GBR術用于唇側硬組織增量。
3.3.1術前準備
制取研究模型,按照修復為導向制作種植手術定位導板。
3.3.2種植手術
局麻(1.7mL鹽酸阿替卡因腎上腺素注射液,碧蘭公司,法國)下于上前牙缺牙區嵴頂行水平切口,分別以溝內切口延伸至13和22的唇腭側遠中軸角,并于13和22的唇側遠中軸角處做縱切口,翻開唇腭雙側全厚瓣,可見唇側骨板塌陷(圖8a~b);在以修復為導向的手術導板指引下,定點后逐級備洞,收集自體骨,12植入直徑3.3mm、長度12mm植體(Straumann公司,瑞士),21植入直徑4.1mm、長度10mm植體(Straumann公司,瑞士),12植體腭側及遠中分別外露2mm、1mm,21植體唇側外露3mm,接入愈合螺絲(圖8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