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來的數學家怎么培養?復旦大學的數學英才班日前正式開班,引發高教界的關注。這個實施全新培養模式的班級,目標就是為“對數學有真正的興趣和天分的學生提供好的成長土壤”,而這也是去年復旦大學啟動“未來數學家搖籃工程”建設方案的內容之一。
記者從復旦大學獲悉,首批數學英才班學生共84名,從該校2019級和2020級各個院系中遴選。選拔標準很明確,即數學綜合能力突出,對數學學習有熱情、有潛能。
談及新設的數學英才班,上海數學中心主任李駿直言:“一個人的成長,需要天分、個人努力和土壤,我們能做的就是提供好的土壤,激發學生的努力,希望他們中能夠走出一批頂尖的數學家。”
有利于好苗子成長的環境,到底是什么?
在此次數學英才班成立儀式上,復旦大學校長、中科院院士許寧生表示,“數學是現代科學的基礎,是重大科技創新的源泉。”
復旦大學數學學科在人才培養方面有著深厚的歷史積淀和優秀傳承。自1960年起,在蘇步青先生的直接領導和關懷下,復旦數學系曾舉辦了幾屆數訓班,先后培養出一批國家級的人才。
李駿本人,就畢業于改革開放后舉辦的數訓班。談及數學英才班的開設,他認為,這既是傳承復旦數學學科優良傳統之舉,也是在新時代、新形勢下,為創新人才培養機制探路。“近代以來,很多學科的創新發展基本都始自其他國家。希望我們在不遠的將來,也能迎頭趕上、在一些領域能趕超、突破,這也是我們辦數學英才班的重要原因。”李駿說。
按照規劃,數學英才班將實施動態彈性培養模式。復旦大學教務處處長蔣最敏教授介紹,目前,該班學生均有專屬培養方案,且學校支持學生根據個人實際情況靈活選課、退課;允許學生課程成績突破常規課程成績等第比例限制。同時,數學英才班每學年都設置了退出和進入機制,對于流動的學生,無論是學分轉換還是未來的培養方案,學校都通過頂層設計,盡量做到無縫對接。
所謂“好的環境”,不僅是按照學生的特點,為他們量身定制培養方案,更多時候也表現為一種“及時響應”——能夠充分滿足他們在發展過程中的需求,對這些需求做到及時回應。
李駿介紹,數學英才班為每位學生配備了新生導師,大一、大二時的新生導師全部由80后青年教師擔任。這些導師將在學生面臨各種困難時,給他們最及時的支持。學生進入大三后,學院將為他們安排科研導師,具體指導學生進行科研訓練。
頂級人才的成長非常個性化,沒有一定之規
頂尖人才“可遇而不可求”,而最頂尖的數學家,從其成長而言,最需要的是天分、努力和環境。
李駿自己就是一個優秀的數學家。結合自身的經歷,他的體會是,“一個人的成長、成才,都是非常個性化的,人才培養沒有一定之規,這就是其復雜之處。所以,數學英才班的培養模式也會不斷探索和調整,調整的唯一標準就是:是否有利于學生成長。”
目前,對于數學英才班的教學,學校已投入最強師資。李駿、陳猛、沈維孝、傅吉祥等四位曾在國際數學家大會(ICM)上做過邀請報告的學者都在教學一線講授基礎課。數學學院教學指導委員會副主任王志強教授擔任2019級數學英才班的班主任,數學系副系主任姚一雋教授擔任2020級的班主任。
記者了解到,教育部大學數學課程教學指導委員會委員樓紅衛教授承擔了2020級英才班的《數學分析》教學改革任務。復旦數學學院前后兩任教學指導委員會主任邱維元、呂志教授,以及嵇慶春、姚一雋、楊翎、謝納慶、江辰等一批青年骨干教師也都參與了英才班的教學。
按照計劃,學生進入數學英才班后,如果繼續深造的話,那么離開校園將是在10年以后。“大學本科加研究生接近10年,人才培養的效果要15年后才能初步顯露,所以,我們會耐心等待。”李駿說,老師們都愿意等待,“即便在這些學生中沒有誕生領袖級的人才,但是至少通過這樣的培養,產生出一批優秀的數學科學人才。”
耐心等待,不只適用于人才培養,我們同樣需要耐心等待一些年輕的未來數學家出現,為人類文明發展作出新貢獻。許寧生也對數學英才班的學生給予很高的期望,“希望這些學生未來在科研中能夠收獲從0到1的突破,但是,很多時候,科研也許會一直停留在0上,也希望你們能夠耐得住寂寞。”
“最好的培養方式”,始終在變化
如何更好地培養下一代?怎樣的培養方式才是最好的、符合未來社會的需求?記者在此次采訪中也傾聽到不少來自一線教員的心聲:其實,“最好的培養方式”,隨著社會的發展一直在變化。
對于數學人才的選拔和培養,海內外學界其實一直有著諸多的不同意見。比如,生物學家從大腦發展認知的角度提供的最新答案是:一個兒童自小學四五年級起,數學抽象思維和邏輯思維才開始發展。這實際上也意味著,過早地開啟數學思維培養,或許是對兒童智力的一種浪費甚至是損害。
“我們最痛心的,就是看到一些明明很有天分的中學生,為了能進名校而過早起跑,過多刷題,一心準備升學,結果嚴重損傷了自己剛剛萌芽的數學天分。”李駿坦言,目前,不少中學讓人過分看重進名校的升學率,在一定程度上偏離了學校教育的目的。他透露,復旦大學正在嘗試將數學人才的培養延伸到初中、高中階段,希望能為中學的優秀數學苗子提供一個更好的發展環境。
“我整個職業生涯一直在做這個東西,但心里很清楚,同行也這么認為——在我們有生之年,‘蛋白質的折疊’問題是不可能解決的,尤其是蛋白質結構預測問題。結果AlphaFold出來了!”10月9日,博士生導師、......
只需在腦部和脊髓植入電極芯片,在大腦與脊髓間搭建一條“神經旁路”,癱瘓患者就有可能重新自主控制肌肉,恢復下肢站立及行走功能。復旦類腦智能科學與技術研究院加福民青年老師團隊研發新一代用于脊髓損傷患者的植......
9月29日,復旦大學管理學院官網刊發了一則《2024年度復旦大學管理學院推免招生不誠信名單通告》(簡稱《通告》)。《通告》稱,復旦大學管理學院2024年度推免招生選拔工作已結束。根據預錄取學生與我院簽......
昨天上午10時31分,太原衛星發射中心在山東海陽附近海域使用捷龍三號運載火箭,成功將8顆衛星發射升空,其中一顆是由復旦大學和上海航天空間技術有限公司聯合研制的首顆衛星——“復旦一號(瀾湄未來星)”。該......
開學了!從本科生真正進入研究生階段后,不少“研0”新生會面臨一段時間的“迷茫”期。怎么做科研?如何融入學術圈子?論文怎么寫?這些問題都需要同學們花費時間和精力去解決。事實上,研究生階段與本科時期的學習......
中新社上海9月5日電(記者陳靜)記者5日獲悉,中國專家團隊應用前沿交叉研究方法揭示多種養殖哺乳動物中的潛在跨物種傳播風險等,將為構建多維度公共衛生風險評估與新發傳染病預測預報體系提供數據支持。北京時間......
■本報見習記者張菲埡全國高校緊鑼密鼓迎接開學季。近日,在滬上,上海交通大學、復旦大學、上海大學等陸續開學。開學典禮上,校長們在致辭中不約而同地和新生們談到,進入大學后,要轉變學習方式,成為更優秀的學習......
山東人從哪來?復旦大學科技考古研究院文少卿團隊、生命科學學院金力團隊聯合廈門大學王傳超團隊、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所王明輝團隊、山東省考古研究院孫波團隊及煙臺市博物館等13家單位獲取了山東18個遺址的69......
8月13日,記者從復旦大學獲悉,該校周鵬-劉春森團隊從界面工程出發,在國際上首次實現了最大規模1Kb納秒超快閃存陣列集成驗證,并證明了其超快特性可延伸至亞10納米。相關研究成果12日發表于國際期刊《自......
穿在身上的衣服能發電,汽車不光底盤、而是全身都有電池,還有特別“抗揍”的柔性護具,這些你想不想擁有?從高校實驗室,到工廠生產線,擁有它們不是夢,在未來材料的賽道上,這些新鮮又奇特的材料正在走向我們的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