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able id="caaaa"><source id="caaaa"></source></table>
  • <td id="caaaa"><rt id="caaaa"></rt></td>
  • <table id="caaaa"></table><noscript id="caaaa"><kbd id="caaaa"></kbd></noscript>
    <td id="caaaa"><option id="caaaa"></option></td>
  • <noscript id="caaaa"></noscript>
  • <td id="caaaa"><option id="caaaa"></option></td>
    <td id="caaaa"></td>
  • 發布時間:2022-04-19 10:38 原文鏈接: 基因翻譯的終止

    本過程細胞主要需完成以下目標:

    (1)使翻譯停止,不再有新的氨基酸摻入;

    (2)釋放合成的多肽鏈;

    (3)釋放結合在mRNA上的各組分;

    (4)確保核糖體大小亞基以及重要因子的重復利用。

    原核細胞和真核細胞在此過程的處理上有明顯不同,下面將分開介紹。 

    (一)原核細胞

    A.肽鏈的釋放

    (1)釋放因子RF1/2 (tRNA結構類似)結合A位點,識別并匹配終止密碼子;

    (2)RF1/2的GGQ 基序(tRNA受體臂結構類似)催化肽鏈的脫離(以HOH替代HO-進行反應);

    (3)RF1/2進一步招募RF3·GDP結合到核糖體大亞基上;

    (4)RF3將GDP換成GTP(鳥苷酸交換因子活性),這一過程伴隨的構象改變釋放RF1/2,使其脫離核糖體;

    (5)RF3利用自身的GTP水解活性水解GTP回歸GDP結合狀態,隨后從大亞基上脫離。

    B. 兩個tRNA的釋放

    (1)因子RRF(扭轉態tRNA結構類似)結合到空出來的A位點;

    (2)此時具有扭轉態tRNA類似構象的復合物引誘EF·G·GTP結合到大亞基位置并鎖定扭轉態結構;

    (3)EF·G·GTP水解GTP轉化為EF·G·GDP·Pi狀態,這一步伴隨構象改變解鎖原本的扭轉態結構,將原本E位點的tRNA推出核糖體,將P位點的tRNA推到E位點,將RRF從A位點推到P位點;

    (4)Pi從EF·G釋放,導致構象進一步變化,EF·G脫離,而E位點的tRNA由于較低親和性也從核糖體脫離,RRF由于對P位點的親和性低,也脫離。

    C. 大小亞基的分離

    (1)由于此時的大小亞基三個位點全空了,翻譯起始因子IF3得以進入結合到E位點,降低大小亞基之間的親和性,使其分離;

    (2)IF3繼續結合在小亞基上,準備下一輪起始。

    (二)真核細胞

    A. 肽鏈的釋放

    (1)eRF3充當類似于eEF1(或EF-Tu)的作用,以GTP結合狀態結合到eRF1/2上;

    (2)通過eRF3的介導,eRF1/2被運輸到A位點;

    (3)eRF1/2識別終止密碼子(類似于tRNA的密碼子配對),正確的構象傳遞使得核糖體FBS和eRF3的GTP結合位點互作;

    (4)FBS刺激GTP水解,eRF3轉為GDP結合態;

    (5)eRF3·GDP很快從核糖體上脫離,伴隨著eRF1/2的類似于tRNA的入位過程;

    (6)eRF1/2的GGQ基序催化肽鏈的脫離;

    B. 剩余組分的脫離

    Rli·ATP具有轉位酶活性,通過水解ATP沿著mRNA轉位,以一種類似于轉錄終止的方式,將其他組分從mRNA上推離下來。

    目前關于真核細胞翻譯過程有普遍的模型。其認為eIF4G可以結合mRNA的5‘端poly-A尾,進而將mRNA形成閉環,結合多個核糖體,以提高效率。且在此模型下,核糖體在翻譯完畢解離后,可直接在起點重新起始,更符合核糖體的循環利用規律。

    人体艺术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