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野生高粱相比,動物們更“寵愛”香高粱。受訪者供圖
說起稻花香米,很多人腦中就會浮現出那濃郁的米香味兒。食物的香氣不但可以激發食欲,還能給人留下深刻的嗅覺記憶。現在科學家通過基因編輯技術,讓高粱也擁有了“稻花香”。
近日,中國科學院遺傳與發育生物學研究所(以下簡稱遺傳發育所)謝旗研究組利用“基因剪刀”技術,在高粱中首次敲除了一種酶的基因,創制了這種新型香高粱。相關研究近日發表于《植物學報》(英文版)。
“這是一項非常棒的研究。”一位審稿人評價說,改良香高粱莖葉不僅對吸引食草動物具有良好的效果,籽粒在釀酒等工業中也具有廣闊的應用前景。
撲鼻而來的“鮮蝦味兒”
在位于北京中國科學院奧運園區的一座溫室大棚里,記者看到了謝旗研究組培育的新型香高粱。把鼻尖湊近這種作物的葉片,就能聞到淡淡的米香。
為了讓記者更直觀地感受這種香氣,論文第一作者、謝旗研究組博士生張丹分別采集了一片野生高粱和新型香高粱的葉片,將其浸泡在盛有低濃度的氫氧化鉀溶液的安瓿管中。
幾分鐘后,記者打開管蓋,感受到明顯的嗅覺差異:一個安瓿管中是淡淡的青草味兒;而另一個安瓿管中濃郁的“鮮蝦味兒”撲鼻而來。毋庸置疑,后一種肯定是香高粱。
實驗中,右側安瓿管中浸泡的葉片發出濃烈的香氣。馮麗妃攝
香味是食品的一種重要品質性狀,相較于普通大米,香米因其具有誘人的香味而更受消費者的喜歡,進而產生更高的經濟價值。世界著名的印度茉莉香米和中國東北五常的稻花香米就是香米中的佼佼者。
那么,這種香味究竟是如何產生的呢?張丹向記者介紹,這是因為一種重要的揮發物2-乙酰-1-吡咯啉(以下簡稱2-AP)在起作用。“水稻中的甜菜堿醛脫氫酶(BADH2)的不同突變類型均可導致2-AP積累,產生香味。”她說。
“剪刀”下去 “香味”來了
科學家發現,2-AP揮發物實現機制在很多作物中都是保守的。比如除了水稻,玉米、高粱、一種菜豆、黃瓜等多種作物都會因此散發出獨特的香味。
“目前,利用基因編輯技術已經獲得了香稻品種和香型玉米材料。高粱是全球第五大作物,可用做主食、飼料作物、釀造業以及生物能源產業原料。”謝旗對《中國科學報》說,創制香型高粱材料,培育稻花香型高粱品種,將引領高粱作為高粱膳食纖維食品、釀酒、釀醋、飼草動物飼料等產業的高品質發展。
利用“基因剪刀”CRISPR/Cas9,研究組敲除了高粱的SbBADH2基因,創制了新型香高粱。相比于野生型,突變體的種子和葉片均散發出了獨特的茉莉花香味。經過檢測,突變體籽粒和葉中2-AP含量的顯著積累。在突變體干種子中,2-AP含量可達每千克0.177毫克,在突變體植株嫩葉中其含量高達每千克0.801毫克。
“香味是主糧和水果的重要特征。過去雖然在一個野生高粱中發現了芳香種質,但難以用于大規模工業化生產。”一位審稿人寫道,作者用CRISPR/Cas9技術培育了香高粱,這對于在大豆、大麥、和小麥等其他作物中改良該基因片段提供了示范。
讓食物更具吸引力
這款新型香高粱已經“俘獲”了一些哺乳動物的胃。
在兔子喂食實驗中,研究人員將野生型高粱和sbbadh2突變植株的葉子低溫烘干后磨成粉,分別均勻混入飼料中。他們發現相比于野生型對照,添加編輯的香高粱植株干粉的飼料,對兔子更具有吸引力,顯著提高了兔子的采食量。
我國是飼料進口大國。據報道,2020年我國糧食累計進口超1.4億噸,其中將近80%的農產品進口用于發展養殖業的飼料。高粱是青貯飼料的第二大來源。謝旗表示,希望將香高粱的性狀與他們研究的其他優異高粱性狀相結合,對畜牧業的健康發展起到一定的促進作用。
據介紹,該研究組先后開發了甜高粱、耐鹽堿高粱的等種質資源,并已經過國家審批,目前已在新疆、寧夏、甘肅、內蒙、山東、江蘇等地實現了50萬畝的推廣種植,推進了精準扶貧和鄉村振興。
除了作為飼料,高粱也是我國釀酒和釀醋的主要原料。香高粱的引入又會給這些領域帶來怎樣的變化呢?謝旗透露,目前課題組正在和中科院微生物所的科學家合作,嘗試用香高粱釀酒,改善其風味和品質。
“目前,我們還是在實驗室中培育和種植少量的香高粱突變作物。”謝旗表示,今年1月底《農業用基因編輯植物安全評價指南(試行)》的公布,將進一步促進我國生物育種技術和產業發展。未來,香高粱衍生食品、特色香酒和特色香醋等高粱產品有望走上餐桌。
謝旗在辦公室工作。馮麗妃攝
謝旗組博士生張丹和高級工程師唐三元為該論文的共同第一作者,謝旗研究員和于菲菲副研究員為共同通訊作者。遺傳發育所褚金芳研究組和實驗動物中心給予相關技術支持。該工作得到中國科學院種子精準設計與創造A類先導專項的資助,唐三元高級工程師得到中科院青促會項目資助。
相關論文信息:
https://doi.org/10.1111/jipb.13232
4月11日,中國農業科學院舉辦2025年第1期農科講壇,中國農業科學院生物技術研究所作物耐逆性調控與改良創新團隊首席科學家、院重大任務局副局長谷曉峰研究員以“我國農業生物制造創新發展與未來趨勢”為題作......
光是植物光合作用的能量來源。作為重要的環境信號,光廣泛參與調控植物生長發育的各個階段。當植物幼苗出土見光后,光信號迅速激活光形態建成,表現為下胚軸生長抑制、子葉張開變綠以啟動光合作用。這是植物早期生長......
近日,中國科學院深圳先進技術研究院副研究員高翔團隊聯合上海交通大學教授楊琛團隊,在《通訊-材料》上發表最新研究成果,團隊成功研發了一種以農業廢棄物生物質為原料合成的碳基納米材料——碳量子點(CDs),......
近日,市場監管總局(國家標準委)批準發布一批重要國家標準,涉及居家生活、育幼養老、農業生產、新興產業、資源利用等方面,將在推動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統籌發展和安全等方面發揮重要作用。在居家生活方面,發布......
圖芥酸酰胺通過抑制細菌三型分泌系統組裝而產生廣譜抗菌活性的工作模型在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批準號:22193073、92253305)等資助下,北京大學雷曉光團隊聯合崖州灣國家實驗室周儉民團隊在植物天......
華南農業大學植物保護學院周國輝教授/楊新副研究員團隊在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等項目的資助下,首次發現植物環狀RNA編碼多肽的功能,并揭示該多肽賦予水稻對多種病原物的廣譜抗性。2月25日,相關成果發表于《新植......
近日,農業農村部正式印發《全國農業科技創新重點領域(2024–2028年)》(以下簡稱《規劃》),明確了未來五年我國農業科技創新的重點方向和目標任務。《規劃》聚焦十大重點領域,旨在通過科技創新引領農業......
基因組編輯技術在農業領域的應用推動了作物改良,但以DNA形式遞送基因編輯工具的方式存在外源DNA整合風險和脫靶效應。近年來,無外源DNA殘留的基因組編輯遞送技術備受關注。盡管基于核糖核蛋白的遞送策略在......
當代很多年輕人已經難以想象,整日饑寒交迫是什么樣的情景了。就在幾十年間,中國前所未有的經濟增長使數億人擺脫了貧困和饑餓,同時也重塑了農業食物系統。然而,我國農業食物系統的快速變化也對公共健康、生態環境......
近日,農業農村部印發《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業農村部公告第873號》,公布了330項經專家審定通過的農業行業標準,將于5月1日起實施。由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黃海水產研究所科研人員主持制修訂的8項農業行業標準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