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境水文地質調查是環境水文地質工作基礎包括對已有資料的收集和野外調查。環境水文地 質調查工作的主要內容是:了解城市的一般概況查明城市環境水文地質條件和環境水文地質問題。
城市環境情況調查。主要收集下列資料:
a.城市的發展和變遷。
b.工農業生產現狀與發展規劃。
c.城市建設規模及其布局調整。
d.現有人口、密度和控制指標。
e.城市供水狀況及其歷史沿革,生活與工農業用水的供需平衡概況:
f.地下水開發利用的歷史沿革和現狀:
g.土地利用狀況等。
環境水文地質條件調查。
天然環境水文地質條件,主要應調查收集下列資料:
a.氣候、水文、土壤和植被狀況:
b.地層巖性、地質構造和地貌特征及主要礦產。
c.包氣帶巖性、厚度與結構。
d.含水巖層的巖性、結構、厚度和富水性。
e.隔水巖層的巖性、厚度、結構。
f,地下水水位、水質和水溫特征。
g.地下水類型、補給、徑流和排泄條件。
h-地下水環境背景值(污染起始值)或對照值,其確定的主要方法有:充分收集歷史的水文地質資料法確定,利用已有的區域地下水環境背景值資料,在鄰區選擇環境水文地質條件相似、地下水污染較輕地段作為對照區,取樣統計確定。
人為環境水文地質條件調查。
地下水開發利用狀況調查,應了解主要開采層的層次、開采量、開采強度,開采井的密度、深度,施工結構質量更替情況,開采過程中水質、水量、水位的變化。
地下水污染源調查。
a.工業污染源調查。應查明工業污染源的位置由廢水、廢氣、廢渣中排出的主要污染物及其濃度。
年排放量。排放方式。排放途徑和去向。處理及綜合利用狀況。
b.生活污染源調查。應了解生活污水和醫療衛生廢水的排放量、排放方式、排放途徑、去向與處理程度。生活垃圾、糞便的排放、儲存、處理利用狀況露天廁所分布狀況。
c.農業污染源調查。應了解郊區化肥、農家肥施用量及其歷年的變化。較大的牲畜場分布、規模與發展狀況。污灌區位置、范圍,污灌量、灌溉方式、污水的主要成分和作物種類。
大氣、地表水和土壤污染狀況調查,應調查大氣、地表水與土壤中的主要污染物及其污染程度、范圍與演變過程、污染原因和途徑。
與地下水有關的其他人類工程活動調查。應收集調查改變天然地質結構的各種地下工程,改變環境化學條件的礦產開發等工程活動及其對環境生態的影響等有關資料。
主要環境水文地質問題詞查。
地下水水質問題調查。
天然的不良水質調查。在收集資料和調查中應查明:
a.地下水中主要物質成分及含量的時空分布。
b.過高或過低物質成分含量程度和范圍。
c.形成原因。
d.對環境和生態(包括人體健康)的影響。
地下水污染調查。應查明地下水中的主要污染物及其分布特征,污染程度和污染范圍、污染原因、污染類型及其對環境和生態的影響。
地下水資源衰減狀況調查。
地下水位降落漏斗調查。
a.在開采地下水歷史比較長、機井密度比較大的城市,每1-2年要統測一次豐、枯水期水位,了解集中開采區地下水位降落漏斗的規模和發展趨勢。
b.查明漏斗中心的水位、漏斗面積和形狀。
c.查明水位下降漏斗形成的原因,計算各年和多年累計的開采量。
d.了解下降幅度和下降速度。
地下水開采量衰減調查。
a.在機井開采量調查的基礎上,應對集中開采區的代表性機井,每1年進行一次豐、枯水期開采量調查,了解開采量衰減情況。
b.分析研究機井密度、水位下降幅度與機井開采量變化關系。
c.查明地下水開采量衰減程度和原因。
d.了解地下水開采量衰減趨勢。
含水層疏干狀況調查。應查明:
a.被疏干含水層的位置、疏干形狀和面積。
b.被疏干含水層的類型、巖性和厚度。
c.疏干量。
d.疏干原因和發展趨勢。
地面沉降與地面塌陷調查。應查明:
a.沉降和塌陷的位置、范圍及面積:
b.沉降量和塌陷量。
c.沉降區和塌陷區的環境水文地質條件。
d.沉降和塌陷原因及發展趨勢。
其他環境水文地質問題調查。應查明:
a.開采深層熱水和熱礦泉利用對環境與生態的影響程度、范圍、原因和途徑:
b.海水入侵的原因、程度、范圍、途徑及其對環境和生態的影響。
c.黃土濕陷的形成原因、程度、范圍、途徑及其對環境和生態的影響。
環境水文地質調查方法與基本要求。
環境水文地質調查中的水質采樣點,平均每1-5 km2一個。一般調查點(包括地質、地貌、水文地質和環境水文地質調查點)數量應為水質采樣點的3倍左右。
重要環境水文地質調查點和采樣點應有照片附在調查卡片中。
地下水化驗項目應包括常量元素、微量元素、特殊成分和細菌分析。其中,必測項目有:簡分析項目。三氮、酚、氰、汞、鉻、砷和化學耗氧量等。
在環境水文地質調查中,應盡量在現場測定pH、Eh、DO、電導率和水溫等不穩定項目。
采樣和化驗方法按地礦部有關規定執行。
在環境水文地質調查、采樣和化驗過程中必須有質量控制措施。
4月21日,全球首套高精度月球地質圖集正式發布,圖集包括《1:250萬月球全月地質圖集》和《1:250萬月球分幅地質圖集》(中英文版,含說明書),其中《1:250萬月球全月地質圖集》包含《1:250萬......
《中國科學報》從中國地質大學(武漢)獲悉,該校地空學院主建的被譽為“超級觀測站”的跨圈層垂向擾動觀測系統準確預報了中國臺灣花蓮地區7.3級地震。據悉,中國地質大學(武漢)地空學院主建的被譽為“超級觀測......
近日,中國地質大學(武漢)環境學院高旭波研究員團隊在國際期刊《危險材料雜志》上,發表學術論文《干旱半干旱地區高氟地下水水文地球化學—穩定同位素、污染源解析及健康風險》。該研究提出了有效的地下水管理技術......
近日,“環流觀測與地質記錄”前沿交叉論壇暨海洋地質前沿論壇在中國科學院南海海洋研究所(以下簡稱南海海洋所)南沙新園區舉行。會議期間,與會人員參觀了中國科學院邊緣海與大洋地質重點實驗室(OMG)南沙新園......
200年來,科學家一直未能在實驗室種植出一種自然形成的常見礦物“白云石”,但現在,來自美國和日本的科學家終于取得了成功。發表于最新一期《科學》雜志的研究成果,有望為半導體、太陽能電池板等領域帶來性能更......
8月11日,中國地質大學(武漢)內蒙古研究院成立暨揭牌儀式在鄂爾多斯生態環境職業學院舉行。鄂爾多斯市委書記李理,市委副書記、市長杜匯良,市委副書記、政法委書記甄華,副市長孔繁飛,我校校長王焰新、副校長......
面對鉀資源匱乏、進口依存度高、供應鏈安全無法保障等難題,我國無機鹽行業近年來從礦產勘查、境外開發、技術升級、高效利用等方面積極行動,確保鉀資源供應。這是6月8日在青海省格爾木市舉行的2023世界鉀鹽鉀......
昆士蘭科技大學(QUT)的兩名研究人員利用一臺簡單的筆記本電腦和一塊從鉆石礦的"廢料堆"中獲得的巖石,揭開了圍繞鉆石在地球古老大陸的深層根部形成的一個長期的地質之謎。主要作者、昆士......
地質研究工作中最為重要的一環就是編圖。看似普通的變質地質圖,被大小不一、顏色各異的色塊填滿,卻能反映各地區不同時期變質作用的特征及時空變化規律。變質巖區編圖工作隊的地質調查和找礦工作對于國家建設具有重......
4月2日第四屆湖北省色譜質譜學術會議在中國地質大學未來城校區成功舉辦。本屆會議由湖北省化學化工學會色譜質譜專業委員會主辦,中國地質大學(武漢)生物地質與環境地質國家重點實驗室承辦。旨在為更好的探討色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