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able id="caaaa"><source id="caaaa"></source></table>
  • <td id="caaaa"><rt id="caaaa"></rt></td>
  • <table id="caaaa"></table><noscript id="caaaa"><kbd id="caaaa"></kbd></noscript>
    <td id="caaaa"><option id="caaaa"></option></td>
  • <noscript id="caaaa"></noscript>
  • <td id="caaaa"><option id="caaaa"></option></td>
    <td id="caaaa"></td>
  • 發布時間:2022-01-27 10:38 原文鏈接: 國科大失明教授,如何走出至暗時刻

    19歲站上大學講臺,29歲失明,人生舞臺大幕逐漸合攏。

    閱讀和書籍,讓我看見生命航行中的燈塔。

    黑暗中奮斗,登上哈佛大學演講臺,重回三尺講臺,播撒點點星光。

    ——楊佳

    01

    沐浴在科學的春天

    我是個湘妹子。

    故鄉的山山水水令人難忘。

    從我家窗子望去就是岳麓山的美麗景色,從小我就愛跟父母去爬山,一路走來,岳麓書院、愛晚亭、黃興墓、白鶴泉……

    我的童年不僅與一年四季風景如畫的岳麓山為鄰,更與靠窗的4個竹質的大書架為伴。

    1978年,郭沫若的《科學的春天》和徐遲的報告文學《哥德巴赫猜想》影響了我們整整一代人,一下子我的同學們都秒變“追星族”,大家爭相立志要當科學家。

    那年正趕上全國恢復高考,學校讓我去試試。我想,試試就試試!

    我是穿著一件印著“Spring of Science(科學的春天)”英文花體字的確良襯衫走進大學校園的。

    77級、78級的大學生有個特點,年齡懸殊,有30多歲的,也有15歲像我這樣的,有兄妹,也有夫妻。

    大學畢業前夕同宿舍好友合影(前排中間楊佳)。

    這是我國積淀了十年的精英。

    當時有個口號“把失去的十年奪回來”!我們同宿舍7個人,我睡上鋪,學校晚上9點鐘熄燈,可半夜醒來,發現室內仍有燈光,低頭一看,原來下鋪的劉京鳴同學頭戴一頂礦工帽,正在聚精會神地看書。

    這樣的例子有很多很多,這種精神感染著我,我懂得了什么叫緊迫感和使命感。

    大家學習非常自覺。

    精讀課上,老師講《鐳的發現》,我們早已通讀《居里夫人傳》;

    泛讀課講《呼嘯山莊》,我們會把勃朗特三姊妹的書都拿來看;

    一次,學的課文是黑人作家亞歷克斯·哈利的小說《根》,大家就爭相閱讀《飄》《湯姆叔叔的小屋》。

    看了電影《霧都孤兒》,大家又紛紛閱讀狄更斯的原著及《艱難時世》《大衛·科波菲爾》《遠大前程》。

    畢業后,我留校任教。

    19歲的我站在大學講臺上,教英語系二年級精讀課,臺上臺下,年齡相仿。

    后來,又考上了中國科學院大學,當年叫中國科學院研究生院。

    畢業后,我在中國科學院研究生院英語培訓中心任教,也是該中心第一位教英語寫作的中方教員,由于教學效果好,美國主任保拉·沙布亞克讓我連教了8個學期。

    02

    暴雨洗劫的夏天

    可偏偏這個時候,我的世界朦朧起來。

    先是上課時讀課文讀錯行,后來書上的字變得越來越模糊,視野也變得越來越窄,就像舞臺的大幕徐徐向中間合攏……

    原來我患了一種罕見病,視力不斷下降,失明將不可逆轉。

    醫生把診斷結果告訴了父親,父親一夜白頭。

    周末和假期,我不再去圖書館了,而是在家人的陪伴下,奔走在求醫問藥的路上。

    西醫、中醫、針灸,就連最痛苦的球后注射,都嘗試了,都無濟于事。

    當新辦好的國家圖書館的借閱證遞到手中,我已經看不清自己的照片了……

    終于,一個早晨,我睜開眼睛,迎接我的是一片漆黑。

    那一年,我29歲。

    適應黑暗的過程是一種煎熬。多少次,我習慣性地拉開窗簾,“天,怎么老不亮啊!”

    宗璞在《告別閱讀》中的那種痛心疾首,此刻,我感同身受。

    然而,我堅信人類當“告別武器”,但絕不可告別閱讀。

    不能看書,我就聽書,錄音機用壞了一臺又一臺。

    不能寫字,我就學盲文。可30歲的我,盲校不收,只好通過電話向老師請教。

    原以為盲文是一種世界通用語,其實不然。

    “中國盲文之父”黃乃先生一人就發明了兩種漢語盲文,世界上的盲文多種多樣。以手指摸代替眼睛看,實在太難了。

    一個簡單的英文單詞,我用手足足摸了一個多小時,就是不解其義。

    我有一個夢,我還想教書。可重返講臺談何容易。

    第一關就是行路難。

    一個熟悉的聲音對我說,“爸爸給你當拐杖”。就這樣,年復一年,我緊緊握著父親的手臂,坐公交、擠地鐵,輾轉到教學樓,風雨無阻。

    我還想寫書,開始嘗試電腦語音軟件,苦戰數月,書一本本出版,我又找回了自信,看到了光明。

    03

    從未悲秋

    在人生最絢麗、最張揚的迸發時刻,無暇沉溺感傷,唯有不負韶華,砥礪前行。

    新世紀,在中國科學院大學提出的“亞洲一流、國際知名”目標感召下,我又萌生了一個念頭:我還想讀書!

    我考上了哈佛大學肯尼迪學院,哈佛學生閱讀量非常大,每次課老師布置的閱讀總不下500頁,同學們都感覺時間不夠用,對我就更不夠了。

    因為我必須先通過掃描儀把資料一頁頁掃進電腦,再通過讀屏軟件把內容讀出來。

    這樣一來,時間全沒了,只能拼速度了。

    我由原來每分鐘聽200多個單詞,提速到每分鐘近400個,聲音全都變了調。

    讀不完的書、做不完的作業、寫不完的 paper,還要參加許許多多的學術活動……幾乎每天學習到凌晨兩三點。

    最終,我不僅完成了學習任務,還超出學校規定,多學了3門課,成為哈佛大學建校以來首位獲MPA學位的盲人學生。

    哈佛大學肯尼迪學院院長約瑟夫.奈給楊佳頒發畢業證書。

    哈佛學成歸國第2天,北京申奧成功,年底中國又加入世界貿易組織。

    這種大環境下,在我的導師李佩先生和校領導的大力支持下,我在中國首創《經濟全球化》《溝通藝術》課程,將哈佛MPA課程本土化。

    課程放到網上,創下了中科院研究生院“空中課堂”點擊量第一的紀錄。我講授的課程被評為“優秀課程”。

    擔任2008年北京奧運會專家顧問期間,為北京奧運會、殘奧會賽會志愿者制定了“NP3S”專業服務標準,填補了國內空白。

    我的經歷表明,書不但可以看,還可以聽、可以觸摸。

    04

    狂歌一冬

    失明讓我懂得,人最怕失去方向感。也賜予我一大命題,當人生到了至暗的時刻,應怎樣超越,怎樣逆襲?

    獨處之時,思緒紛至沓來,我時常想起導師李佩和她的丈夫“兩彈一星”元勛郭永懷先生,想起父輩們的創業之路。

    為了制造原子彈,當年我父親也曾與莫斯科大學專家在全國各地尋找鈾礦,條件十分艱苦,沒有任何防護設施,只有一件雨衣。

    于無路之地蹚出一條路,于無望之際用性命呵護希望之火,他們為之奉獻的“兩彈一星”的成功發射,向世界展示了中國的“硬實力”,維護了世界和平,從此世界對中國刮目相看。

    愛在天際。

    如今,以李佩、郭永懷先生命名的星星在閃耀,他們的精神永遠激勵著我在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征程上,不做“留得殘荷聽雨聲”,而做“映日荷花別樣紅”!

    楊佳在導師李佩家。

    閱讀讓我與歷史先賢和廣闊天地對話,讓我看見指引生命航程的燈塔,指引著我去追求、去奮斗、去活出人生的意義。

    書籍是思想的海洋,裝載著人類文明,讓人覺醒,讓人類的悲喜相通,圍堵著的人心在閱讀中奔涌而成江河,深不可測的歲月在先哲的回聲中演奏著命運交響曲。

    2008年11月,我在聯合國總部紐約接受CRI駐聯合國站記者沈汀的采訪,由此與這位CRI品牌欄目《美文閱讀》(More to Read)主持人建立友誼并成為其忠實聽眾。

    他的讀書標準是“寧缺毋濫”,“一旦讀到自己覺得沒太大價值的書,建議盡快放棄,另覓好書。畢竟時間對每個人來說,都是非常寶貴的。”

    楊佳在聯合國總部門前。 以上圖片由楊佳提供

    哈佛同學余際庭也給出三點忠告,“讀跨界的書、紙質的書、經典的書。”

    理由是一個人要健全其精神,首先要讀跨界的書。

    學文科的,應該讀一些科普書籍;學理工的,應該讀一些人文類書籍。無論什么學科背景,都應該讀一些歷史、哲學類書籍。

    其次,要讀一些紙質書。我們每天通過手機,獲得大量碎片化的知識。長此以往,容易浮躁,滿足于快餐式閱讀,導致思辨能力下降。

    讀紙質書,不僅可以讓人獲得系統化的知識,還會令人內心寧靜。

    第三,要多讀經典。經典是人類精神的巔峰。

    讀經典,就是讓自己站在人類思想和精神的巔峰,既可以擴大視野,豐富精神世界,提高思辨能力,把握事物發展的規律性,也可以塑造個人氣質,令人終身受益。

    中國科學院大學創始人嚴濟慈先生在《法蘭西情書》中說,讀一本書,應掌握其精髓,聯系實際,反復應用,熟則生巧。

    他敦促大家多去圖書館,博覽群書,用時能信手拈來。

    在人際交往和閱讀中,我的閱讀觀也日益明晰:讀書使人充實,閱讀塑造靈魂,閱讀傳遞真善美。閱讀使人類避免了第三次世界大戰,閱讀讓人類眼界大開,擁抱世界。

    閱讀讓我們獨立思考,形成自己的人生觀、價值觀和世界觀。

    閱讀讓我們讀懂自己,讀懂人生,讀懂祖國……

    閱讀之樂猶如巴金《海上日出》中的描寫,“這時候,不僅是太陽、云和海水,連我自己也成了光亮的了。”

    書是人類最好的朋友,有一個美麗的地方,那就是圖書館。

    世界是一本書,祖國是一本書,每個人都是一本書。

    讀懂這些書,絕非易事,需付出大量的時間、精力、甚至生命。

    因此,不朽的不是書,而是讀書人。

    在遭遇人生危機和面臨世界風云突變之時,化解危機最終還要靠人類自己。讀者萬歲!

    作者系中國科學院大學教授,《中國科學報》記者卜葉整理。


    相關文章

    國科大前沿交叉科學學院舉行首屆學生開學典禮

    “你們是中國科學院科教融合3.0時代里的‘黃埔一期’,責任重大。”在3月28日中國科學院大學(以下簡稱國科大)前沿交叉科學學院的首屆學生開學典禮上,中國科學院副院長、黨組成員,國科大黨委書記、校長周琪......

    5000人篝火晚會,國科大跨年活動太“燃”了

    “五、四、三、二、一”,隨著師生們集體倒數,零點時刻,中國科學院大學雁棲湖校區敲響了新年鐘聲。師生們告別舊歲,共赴未來。自2017年元旦至2024年元旦,國科大“新年鐘聲”跨年活動已陸續舉辦5屆。今年......

    國科大團隊成果入選Science年度十大科學突破!

    近日,Science公布2024年度十大科學突破評選結果其中,中國科學家發現迄今最古老的多細胞真核生物化石入選榜單生命的演化,從原核生物到真核生物,從單細胞真核生物到多細胞真核生物,逐步從簡單生命演化......

    驚喜!國科大首次開設滑雪課

    12月2日,中國科學院大學(以下簡稱國科大)首次開設的滑雪課開課了。滑雪課的開設不僅豐富了學生們冬季室外體育課項目,也是國科大深入落實“五育并舉”教育理念,將體育作為實現立德樹人目標的基礎性工程之一的......

    國科大將舉辦弘揚“兩彈一星”精神系列報告會

    “兩彈一星”精神是中國科學院大學(以下簡稱國科大)文化的歷史根基和精神脈絡。為大力弘揚“兩彈一星”精神,12月5日至19日,國科大將舉辦弘揚“兩彈一星”精神系列報告會,邀請“兩彈一星”事業的親歷者、見......

    國科大校長周琪院士寄語新生:要有夢想,要有品位,要有情懷

    9月1日上午,中國科學院大學2024級新生開學典禮在雁棲湖校區隆重舉行。中國科學院副院長、黨組成員,國科大黨委書記、校長周琪院士發表題為“找準人生坐標書寫科技報國的青春答卷”的致辭。周琪指出,國科大校......

    這個選擇,他們不后悔!

    編者按國家獎學金、朱李月華獎學金、中國科學院大學三好學生、中國科學院城市環境研究所永清環保獎學金……在國科大博士生李強和陳高杰看來,優秀是追求,也是一種習慣。昔日的少年已成長為青年人才,他們追逐科學夢......

    國科大追憶:為一次講學,李政道從一年前就開始準備

    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美籍華裔物理學家李政道,于當地時間2024年8月4日,在美國舊金山家中去世,享年97周歲。8月6日下午,中國科學院大學(簡稱“國科大”)發文悼念李政道,追憶其與國科大四十余載往事......

    賀泓:回國,心就安了

    編者按:賀泓,曾名賀俊山,念高中時自己改名為“賀泓”。泓,形容水深而廣的樣子。從“山”到“水”,他便與生態環境結下了不解之緣。小時候,他站在邯鄲叢臺公園趙武靈王的點將臺上,看著眼前昔日輝煌不再的景象,......

    陳少華:一擲韶華照水清

    編者按:2024年7月4日,中國科學院城市環境研究所(以下簡稱“城市環境所”)迎來自己的第18個生日。這個“剛成年”的年輕研究所背后,有一群從零開始,為它建起學科框架、鑄成文化內核的先行者;有一批接過......

    人体艺术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