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able id="caaaa"><source id="caaaa"></source></table>
  • <td id="caaaa"><rt id="caaaa"></rt></td>
  • <table id="caaaa"></table><noscript id="caaaa"><kbd id="caaaa"></kbd></noscript>
    <td id="caaaa"><option id="caaaa"></option></td>
  • <noscript id="caaaa"></noscript>
  • <td id="caaaa"><option id="caaaa"></option></td>
    <td id="caaaa"></td>
  • 發布時間:2019-05-05 19:33 原文鏈接: 嗜酸性粒細胞計數

         嗜酸粒細胞(eosinophil,E) 起源于骨髓多能造血干細胞,為髓系干細胞分化而來的嗜酸粒細胞祖細胞(CFU-EO)所產生。嗜酸粒細胞集落形成因子主要由受抗原刺激的淋巴細胞產生,因此,嗜酸粒細胞與免疫系統之間有密切關系。嗜酸粒細胞主要存在于骨髓和組織中,外周血中很少,僅占全身嗜酸粒細胞總數的1%左右。

        嗜酸粒細胞具有以下生物活性:①趨化和吞噬作用:主要的趨化因子有:來自肥大細胞和嗜堿粒細胞的組胺;補體成分(C3a、C5a、C567)及免疫復合物;嗜酸粒細胞趨化因子。某些細菌、寄生蟲、腫瘤及致敏的淋巴細胞均可因產生嗜酸粒細胞趨化因子而引起嗜酸粒細胞增多。此外,活化的嗜酸粒細胞在體外具有弱吞噬作用;②限制Ⅰ型超敏反應:嗜酸粒細胞能分泌溶酶體中的組胺酶、芳基硫酸酯酶等,對肥大細胞和嗜堿粒細胞釋放的活性介質起滅活作用,從而消除所致的過敏性炎癥反應;③抗寄生蟲感染:嗜酸顆粒含有堿性蛋白、陽離子蛋白、過氧化物酶等。嗜酸粒細胞表面有抗體的Fc受體及補體受體,可通過這些受體與寄生蟲-抗體/補體復合物結合,釋放胞質中的陽離子蛋白殺傷蟲體,在抗寄生蟲感染免疫中起重要作用。

        由于嗜酸粒細胞在外周血中百分率很低,經間接推算出的絕對值誤差較大,臨床上要較準確地了解嗜酸粒細胞的變化,應采用直接計數法。

       【檢測原理】 用嗜酸粒細胞稀釋液(如伊紅-丙酮0.38ml)將血液(20μl)稀釋一定倍數(20倍),同時使紅細胞和大部分其他白細胞被破壞,并將嗜酸粒細胞著色,滴入改良牛鮑氏計數板,低倍鏡下計數2個計數池共10個大方格內的嗜酸粒細胞數,經換算求得每升血液中的嗜酸粒細胞數。

        【方法學評價】

    1.顯微鏡計數法  所需設備簡單,簡便易行;求得的嗜酸粒細胞絕對值,比用白細胞總數和分類計數間接推算出的來的準確。但重復性差,精確性不如血液分析儀法。嗜酸粒細胞稀釋液有多種(表2-),但試劑中成分的作用主要有3種 ①嗜酸粒細胞保護劑(如丙酮、乙醇);②促進紅細胞和中性粒細胞破壞(如碳酸鉀、草酸銨或低滲狀態)③使嗜酸粒細胞著色(如伊紅、溴甲酚紫、固綠)。此外,所含甘油可防止乙醇揮發,抗凝劑可防止血液凝固。

    表2-嗜酸粒細胞稀釋液

    名稱                              優點                                                                    缺點

    伊紅-丙酮稀釋液     試劑簡單,簡便易行                            久置效果差,最好每周配置一次

    皂素-甘油稀釋液    細胞較為穩定,著色鮮明易于鑒別;含甘油,        含甘油,計數前應充分混勻

                                 液體不易揮發,置冰箱可保存半年以上

    乙醇-伊紅稀釋液     含碳酸鉀,溶解紅細胞和其他白細胞作用強,視     含10%甘油,液體比較粘稠,細胞

                       野背景清晰;嗜酸顆粒鮮明橙色,2h內不破壞,     不易混勻,計數前應充分混勻

                       含甘油,液體不易揮發,試劑可保存半年以上。

    溴甲酚紫稀釋液    為低滲配方,紅細胞和其他白細胞被溶解破壞,

                      嗜酸粒細胞被染呈藍色

    固綠稀釋液        含丙酮、乙醇兩種保護劑,使嗜酸粒細胞膜完整、  注意與殘存的不著色或著色很淺的中性

                      無破損現象;含碳酸鉀、草酸銨,其他細胞破壞    粒細胞相區別

    完全;固綠使嗜酸顆粒呈折光較強的藍綠色顆粒    

    2.血液分析儀法  五分類血液分析儀是目前最有效的嗜酸粒細胞計數的篩檢方法,分析速度快,準確性較高。但儀器昂貴;當儀器提示嗜酸粒細胞增多伴直方圖或散點圖異常時,應采用顯微鏡直接計數法復檢。

    質量控制

    1.造成白細胞計數誤差的因素,在嗜酸粒細胞計數時均應注意。

    2.嗜酸粒細胞稀釋液中的乙醇、丙酮等為嗜酸粒細胞的保護劑,若嗜酸粒細胞被破壞,可適當增加其用量;若中性粒細胞破壞不全,則可適當減少其用量。

    3.因嗜酸粒細胞易于破碎,混勻不宜太過用力;若使用含甘油的稀釋液,因粘稠度大,要適當延長混勻時間。

    4.計數應在血液稀釋后1h內完成,否則嗜酸粒細胞會逐漸溶解破壞,造成結果偏低。

    5.注意與殘留的中性粒細胞區別,以免誤認。中性粒細胞一般不著色或著色較淺,胞質顆粒細小或不清。

    6.嗜酸粒細胞計數最好固定患者采集標本的時間(上午8時或下午3時),以免受日間生理變化的影響。

    【參考值】 成人:(0.05~0.5)×109/L

    【臨床意義】

    1.生理變化

    (1)日間變化:正常人嗜酸粒細胞早晨較低,夜間較高;上午波動大,下午較恒定,波動可達40%左右。其機制可能為:白天交感神經興奮,通過下丘腦刺激垂體前葉產生促腎上腺皮質激素,進而使腎上腺皮質產生腎上腺皮質激素,后者可抑制骨髓釋放嗜酸粒細胞,并促使血中嗜酸粒細胞向邊緣池和組織轉移,從而引起血循環中的嗜酸粒細胞減少。

        (2)勞動、運動、饑餓、冷熱及精神刺激等,均可因引起交感神經興奮,使血循環中的嗜酸粒細胞減少。

         2.嗜酸粒細胞增多(eosinophilia): 指成人外周血嗜酸粒細胞絕對值>0.5×109/L。臨床上按嗜酸粒細胞增多的程度分為3組:①輕度增多:(0.5~1.5)×109/L;②中度增多:(1.5~5.0)×109/L;③重度增多:5.0×109/L。臨床上常見于過敏性疾病及寄生蟲感染,為T淋巴細胞介導的反應性嗜酸粒細胞增多;亦常見于某些惡性腫瘤(癌旁現象)及骨髓增殖性疾病。引起嗜酸粒細胞增多的原因及可能機制見表2-:

    表2-嗜酸粒細胞增多原因及機制

    類別                                        疾病                                    機制

    (1)過敏性疾病     如支氣管哮喘、蕁麻疹、風疹、血管神經性水腫、過敏   過敏原刺激機體產生的IgE抗體,

    性脈管炎、花粉病、食物過敏、藥物過敏、血清病等。  使肥大細胞和嗜堿粒細胞致敏,

    嗜酸粒細胞通常為(1~2)×109/L,有的可更高        釋放嗜酸粒細胞趨化因子,引起

    嗜酸粒細胞反應性增多

    (2)寄生蟲病       腸道寄生蟲,如鉤蟲、蛔蟲、滌蟲等;腸外組織寄生蟲   寄生蟲抗原使T細胞致敏,產生

    如血吸蟲、肺吸蟲、絲蟲、包蟲等感染,嗜酸粒細胞可  嗜酸粒細胞趨化因子;與相應抗

    達10%或更多。某些鉤蟲感染,嗜酸粒細胞可>90%,   體結合激活補體,反應性增多

    細胞屬成熟型,隨治療好轉及感染消除而恢復正常     

    (3)皮膚病         如天皰瘡、皰疹樣皮炎、濕疹、銀鞘病、多形紅斑        因變應性因素導致反應性增高

    (4)感染性疾病     一般病原體急性感染期,血中嗜酸粒細胞均減少或        可能為該病原菌(乙型溶血性

    消失,唯有猩紅熱的感染期嗜酸粒細胞反而增高          鏈球菌)所產生的酶能活化補

    一般急性傳染病體恢復期一過性增高                    體成分導致反應性增多。

    (5)血液病          ①骨髓增殖性疾病、惡性淋巴瘤、多發性骨髓瘤,增     造血干細胞克隆異常,嗜酸粒

    多約10%②慢性粒細胞白血病、嗜酸粒細胞白血病、    細胞異常增殖、細胞周期及在

    嗜酸粒細胞增高,前者以成熟型為主;后者可高達      血中時間延長

    90%以上,可以幼稚型為主

    (6)非造血惡性疾病   某些惡性腫瘤,如肺癌、胃癌、結腸癌等,被視為癌    由機體抗癌免疫時,產生的淋

    旁現象。                                          巴因子及腫瘤因子所介導

    (7)高嗜酸粒細胞     過敏性肉芽腫、嗜酸粒細胞心內膜炎、播散性嗜酸

    增多綜合征        粒細胞性膠原病  

    (8)脾切除                                                              嗜酸粒細胞清除減少

    (9)其他              腦垂體前葉功能減低癥、腎上腺皮質功能減低癥        骨髓釋放嗜酸粒細胞增多

                           應用IL-2、GM-CSF、磺胺藥類、頭孢類、青霉素類等

    3.嗜酸粒細胞減低(eosinopenia):指成人外周血嗜酸粒細胞絕對值<0.05×

    109/L。主要見于:

        (1)傳染病急性期:  一般病原體急性感染期,機體處于應激狀態,腎上腺皮質激素分泌增加,血中嗜酸粒細胞隨之減少,恢復期嗜酸粒細胞又重新出現并逐漸增多。倘若臨床癥狀嚴重,而嗜酸粒細胞不減少,說明腎上腺皮質功能衰竭;若嗜酸粒細胞持續下降,甚至消失,說明病情嚴重。因此,嗜酸粒細胞計數可用于觀察急性傳染病的病情及預后判斷。

        (2)嚴重組織損傷:  如手術后4h,嗜酸性粒細胞常顯著降低,24~48h后逐漸增多,增多速度與病情變化基本一致。大面積燒傷患者,數小時后嗜酸粒細胞完全消失,并持續較長時間。若大手術或大面積燒傷后,患者嗜酸性粒細胞不減低或減低很少,表明預后不良。因此可用嗜酸粒細胞計數作為二者預后觀察的指標。

        (3)長期應用腎上腺皮質激素、垂體或腎上腺皮質功能亢進時,可使嗜酸粒細胞減低,因此,可進行垂體或腎上腺皮質刺激實驗,通過觀察嗜酸粒細胞數量的變化來判斷垂體或腎上腺皮質的功能,但臨床少用。


    相關文章

    專家發現嗜酸性肉芽腫性多血管炎精準治療新策略

    華中科技大學附屬同濟醫院呼吸與危重癥醫學科謝敏教授團隊,近日在國際期刊《歐洲內科學雜志》和《呼吸疾病治療進展》發表兩項研究,分別揭示了嗜酸性肉芽腫性多血管炎的免疫異質性特征,總結了基于分子機制的個體化......

    Immunity:嗜酸性粒細胞或對于機體腸道健康至關重要

    腸道中包含大量常住的嗜酸性粒細胞,然而目前研究人員并不清楚腸道嗜酸性粒細胞(eosinophils)的功能。近日,一篇發表在國際雜志Immunity上題為“Smallintestinalresiden......

    嗜酸性粒細胞是腫瘤轉移中的幕后推手

    嗜酸性粒細胞是白細胞的一種,雖然在血液中的數量僅占不足5%,但作用很大,不僅具有殺傷細菌、寄生蟲的功能,也是過敏性疾病如支氣管哮喘中極為重要的效應細胞。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第二醫院沈華浩教授和應頌敏教授......

    嗜酸性粒細胞形態是什么樣的?

    嗜酸性粒細胞是白細胞的一種。白細胞根據形態差異可分為顆粒和無顆粒兩大類。顆粒白細胞(粒細胞)中含有特殊染色顆粒,用瑞氏染料染色可分辨出三種顆粒白細胞即中性粒細胞、嗜酸性粒細胞和嗜堿性粒細胞;無顆粒白細......

    ANCA相關性血管炎,這三點需要了解

    抗中性粒細胞胞質抗體(ANCA)相關的血管炎(AAV)是一種原因不明的相對罕見的自身免疫疾病的集合,其特征在于炎性細胞浸潤導致血管壞死。ANCA相關性血管炎包括伴肉芽腫性多血管炎(GPA)、顯微鏡下血......

    絲氨酸蛋白酶抑制劑可治療嗜酸性食管炎

    上皮組織的完整性,對于維持許多身體系統的功能至關重要。上皮屏障如遭到破壞,可導致過敏、感染或癌癥轉移。其中有種過敏會導致嗜酸性食管炎,使患者進食變得非常困難。美國辛辛那提大學醫學院兒童醫院醫學中心的努......

    動物所等發現治療過敏性哮喘新方法

    過敏性哮喘已經成為一種嚴重危害公眾健康的慢性疾病。目前,全世界約有一億哮喘患者。近年來,研究發現輔助性T細胞(Th9)及其分泌的IL-9在過敏性哮喘中發揮非常重要的作用。中國科學院動物研究所膜生物學國......

    嗜酸性粒細胞的分離與純化

    以往關于嗜酸性粒細胞分離與純化的有關資料介紹得比較簡單,實驗中往往分離不到理想純度和活性的嗜酸性粒細胞。我們用Percoll不連續密度梯度離心法[1]提取嗜酸性粒細胞,效果滿意,現介紹如下。......

    人体艺术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