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0日,同濟大學舉行人工智能賦能學科創新行動發展大會,并宣布學校圍繞“工程智能”系統布局的首批五大研究院——工程智能研究院、醫學人工智能研究院、極端環境建造研究院、自主智能機器人研究院、航空運輸與低空經濟研究院正式成立。
本次大會以“工程智能引領,新域新質發展”為主題,來自學界和企業界的代表們齊聚一堂,為高水平建設研究院建言獻策。
會議現場。
工程智能的“同濟方案”
為什么農耕時代數千年、工業時代近300年,而信息時代只有幾十年,卻創造了空前的財富和知識?
大會現場,同濟大學黨委書記、中國工程院院士鄭慶華作了題為《工程智能驅動學科轉型發展》的主題報告,介紹了人工智能(AI)的發展脈絡,并闡述了工程智能的“同濟方案”。
“同濟工程學科群優勢明顯,AI學科快速崛起,科技成果轉化能力強。”鄭慶華表示,成立五大研究院是同濟大學落實落細2024年發布的《人工智能賦能學科創新發展行動計劃(2024-2027)》的又一重要舉措,是聚力推動AI賦能工程相關領域科技創新、產業發展的創新探索。
鄭慶華期待,五大研究院實現“四大創新”,打造為教育科技人才產教融合新高地。
一是體制機制創新。打破院系制、學科化傳統的人才培養和科研組織方式,建立“1+N”多學科交叉,以及科學研究資源、人才培養資源的共建共享共創機制。
二是培養模式創新。通過揭榜掛帥、目標引領、問題驅動,深化產教融合,讓學生在真刀真槍中鍛煉成長。
三是開拓新域新質。通過五大研究院的多學科交叉融合研究,提出前瞻性的科學研究方向,培育未來學科,突破“卡脖子”技術,創造新質生產力。
四是評價體系創新。建立以成效、貢獻、特色為準則,關注成果的原創性、實用性和經濟社會價值。
“應強國建設之需,順時代發展之勢,同濟大學將以五大研究院的創建為契機,推動學科轉型,開拓新域新質,為服務和支撐中國式現代化,為助力上海三大先導產業發展和‘五個中心’建設,貢獻同濟智慧和力量。”鄭慶華說道。
五大研究院悉數亮相
在發布儀式環境,同濟大學五大研究院的院長分別介紹了各研究院的建設方案。
同濟大學工程智能研究院院長華先勝在分享中指出,工程智能研究院以AI4E(AI for Engineering)為核心開展研究與創新,聚焦工程智能基礎模型與工程智能體的關鍵技術突破,結合智能建造、智慧城市、智慧交通、智能汽車及智能制造等垂域開展前沿研究,系統推進工程領域研究創新、產業實踐和人才培養的智能化范式轉型。工程智能研究院以“場景引領、機制創新、產教融合”為發展理念,致力于打造工程智能領域“教育-科技-人才-產業”四鏈融合的示范基地,為AI從基礎研究到產業應用的全鏈條發展提供關鍵支撐。
中國科學院院士、同濟大學醫學人工智能研究院院長介紹,研究院將重點開展科學智能與工程智能在醫學領域的基礎理論創新與關鍵技術攻關,通過構建“基礎研究-技術研發-臨床轉化”的創新鏈條,革新智能醫學教育體系,升級創新藥物研發范式,提升精準醫療服務能力。醫學人工智能研究院致力于系統性建設醫學數據存儲與計算中心、智慧醫學教育中心兩大支撐體系,重點打造通用醫學大模型、醫療數據智能治理系統、醫學人形機器人關鍵技術平臺和智能藥物發現與驗證系統四大特色系統或者平臺。
同濟大學極端環境建造研究院院長周穎介紹,研究院以高地、極地、地外等“三地”建造為牽引,旨在破解極溫/風/壓/加速度/磁等極端自然與信息環境下的選址規劃、超材料原位利用、超結構設計、無人建造和特異災害防控等核心科學難題。研究院將整合多學科力量,助力川藏鐵路、南極科考站、月球基地等國家重大工程,引領國際極端環境建造科學研究。
同濟大學自主智能機器人研究院院長李智軍表示,研究院將圍繞“醫療康復機器人、智能制造機器人、極端建造機器人”等重點領域,針對“機器人本體驅動、機器腦決策控制、機器人群體智能、機器人訓練場”等科學難題和技術瓶頸展開深入研究,將重點突破高性能關節模組、柔性電子傳感、感知決策控制大模型和數據采集訓練場等核心技術。
同濟大學航空運輸與低空經濟研究院院長凌建明介紹,研究院致力于塑造服務航空運輸與低空經濟發展的科技創新高地,構建低空物流、通航無人機等技術孵化的成果轉化平臺,成為行業交流的合作交往窗口,打造高端技術的人才孵化搖籃,為建設航空強國、培育低空經濟新增長點持續貢獻同濟智慧與力量。
會上,同濟大學工程智能研究院、醫學人工智能研究院、自主智能機器人研究院、航空運輸與低空經濟研究院分別與相關企業簽約,校企將共同推進創新研究與技術攻關、資源共享與成果轉化、科創平臺共建、人才培養與交流等多維度合作,攜手共筑科創新高地。
“無界大模型”發布
活動現場,多模態空間智能世界模型“悠然無界大模型”同期發布。
同濟大學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學院院長申恒濤介紹了“無界大模型”的核心技術和應用場景。
“無界大模型”聚焦“空間智能一體化”核心愿景,貫通感知、認知與行動全鏈條,推動AI向認知決策、自主協同躍遷,邁向“理解世界、操控世界、協作世界”的新階段。模型提出“數據驅動—知識引導—物理約束”三元協同機制,構建具身智能體的知行閉環與多智能體協同框架,突破當前大模型在空間理解、任務泛化與多體協作等方面的關鍵瓶頸。
通過認知范式重構、智能控制架構設計與人機共智體系構建,提升模型在復雜動態環境中的空間理解與具身推理能力。申恒濤表示,未來模型將在智能制造、智慧物流、城市治理等典型場景中發揮關鍵支撐作用,賦能AI的真實場景落地與系統化發展。
7月2至3日,在北京舉辦的2025全球數字經濟大會上,聯合國工業發展組織投資和技術促進辦公室聯合東壁科技數據有限責任公司(以下簡稱東壁科技數據)發布了全球科技文獻數據平臺dbdata.com(以下簡稱......
近日,電子科技大學集成電路科學與工程學院電子薄膜與集成器件全國重點實驗教授趙怡程團隊在《信息材料》上發表研究論文,報道了國內首個光伏高通量人工智能實驗平臺。該平臺集成了從薄膜制備到光電表征的完整流程,......
近日,2025年IEEE國際計算機視覺與模式識別會議(CVPR)在美國舉行。會上揭曉了超可見光譜感知挑戰賽結果,同濟大學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學院教授趙生捷團隊在全球300余支隊伍中脫穎而出,在多模態視覺方......
6月27日,上海交通大學醫學人工智能研究院揭牌成立。該研究院將積極探索創新發展模式,打造醫學人工智能的創新策源地和人才高地。該研究院聘任中國工程院院士、上海交通大學副校長、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院長范先群......
6月25日,在天津舉辦的世界經濟論壇第十六屆新領軍者年會(又稱“夏季達沃斯論壇”)期間,360集團創始人周鴻祎指出,企業家重要職責是創新,而當前創新的主要抓手之一就是人工智能。他表示,智能體技術正推動......
6月19日,國家數據局黨組書記、局長劉烈宏到睿爾曼智能科技公司、銀河通用機器人公司調研,參觀了睿爾曼人形機器人數據訓練中心和銀河通用實驗室,并與企業代表座談交流。劉烈宏提出,“人工智能+”到哪里,高質......
6月20日,工業和信息化部黨組書記、部長李樂成主持召開第十次中小企業圓桌會議,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重要指示批示精神,聚焦培育未來產業領域的中小企業,聽取企業情況介紹和意見建議。部黨組成員、副部長單......
數字紅利不能成為數字霸權,智能革命不應導致智能鴻溝。堅持“智能向善”,才能讓人工智能真正成為造福人類的公共產品開源策略,超越了筑“小院高墻”、搞“三六九等”、分“遠近親疏”的做法,降低了研究、應用的門......
準噶爾盆地有著豐富的頁巖油資源,卻極難開采,業內形容為磨刀石里“榨油”,面對如此難啃的“硬骨頭”,如何拿下它?6月14日,在“天山對話:推動新疆科技創新與產業創新”活動上,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石油勘探......
人類能夠對自然界中的物體進行概念化,這一認知能力長期以來被視為人類智能的核心。當我們看到“狗”“汽車”或“蘋果”時,不僅能識別它們的物理特征(尺寸、顏色、形狀等),還能理解其功能、情感價值和文化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