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able id="caaaa"><source id="caaaa"></source></table>
  • <td id="caaaa"><rt id="caaaa"></rt></td>
  • <table id="caaaa"></table><noscript id="caaaa"><kbd id="caaaa"></kbd></noscript>
    <td id="caaaa"><option id="caaaa"></option></td>
  • <noscript id="caaaa"></noscript>
  • <td id="caaaa"><option id="caaaa"></option></td>
    <td id="caaaa"></td>
  • 發布時間:2022-01-09 22:22 原文鏈接: 同卵雙生姐妹同患小棘狀毛壅病病例分析

    1 病歷摘要

     

    患者女,26 歲。 因胸、背部毛囊性黑色丘疹 5 年, 于 2016 年 4 月 11 日到中國人民解放軍總醫院第七醫 學中心皮膚損傷修復研究所就診。 患者 5 年前無明顯 誘因胸部毛孔部位出現針帽大黑色丘疹,觸之粗糙,偶 有瘙癢,患者自以為是黑頭粉刺,但毛囊中無粉刺樣內 容物溢出,未予診治,隨后類似皮損逐漸增多,陸續波 及背部和腹部。曾在當地醫院診斷為毛周角化病,予外 用 0.1%維 A 酸治療,療效不明顯。患者既往體健,否認 食物和藥物過敏史。父母非近親結婚,患者的同卵雙生 姐姐有類似病史,但其姐姐的癥狀較輕微,家族中其他 成員無類似疾病。 體格檢查:一般情況可,各系統檢查均正常。 皮膚 科檢查:背部、腋前區、胸部及腹部可見毛囊性黑色小 丘疹,觸之稍有粗糙感,呈彌漫和對稱性分布(圖 1A); 雙側大腿及雙上臂伸側未見類似膚色或黑色丘疹。 背部皮損組織病理檢查:可見圍繞毛囊開口的表 皮呈乳頭瘤樣增生(圖 1B)。 皮膚鏡檢查:毛囊口擴張,每個毛囊角栓中含有 一簇細小毳毛(圖 2A)。 顯微鏡檢查:毛囊角栓中可見 4 根毳毛毛干(圖 2B)。 診斷:小棘狀毛壅病(TS)。

     1610163166361278.png

    2 討 論

     

    TS 又稱為毳毛黑頭粉刺,因毛囊口角化過度,導致 毛囊角栓形成,多個休止期毳毛殘留于毛囊內。Alshami[1] 報告 286 例 TS 患者中,80.8%患者有陽性家族史,提示 本病具有遺傳易感性。 本病可因外界因素誘發,包括灰 塵、油脂、熱、紫外線和工業刺激物的接觸等[2]。微生物感 染、糠秕孢子菌和痤瘡丙酸桿菌可能參與本病的發生[3]。 亦有學者認為由于毛囊漏斗部角化過度導致毛囊口部 分閉塞,阻止了休止期細小毳毛的正常脫落[4]。 本病皮損組織病理表現可見毛囊口擴張,伴毛囊 上皮角化過度,棘層肥厚。 本病多見于成人,灰黑色毛 囊性丘疹多發生于鼻部、肩部及背部,但也有發生于 頭皮、腋窩及雙下眼瞼等少見部位的報道[4-6]。臨床上需要與毛周角化病相鑒別, 后者好發于上臂的后 外側、大腿伸側和臀部,皮損表現為膚色或暗紅色毛囊 性丘疹,故可鑒別。皮膚鏡和毛囊角栓的顯微鏡檢查可 對 TS 進行快速和無創的診斷[7]。 TS 并不少見,由于其無明顯自覺癥狀而常被忽略,故 文獻報道及相關研究并不多。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本病 因影響美容,逐漸引起臨床的重視。本例為同卵雙胞胎患 者,進一步說明了本病發病的遺傳易感性,但姐妹倆臨床 皮損表現輕重又有差異,提示外界因素對疾病的發生有一 定的影響。 外用或口服維 A 酸類藥物治療本病可取得短 期療效。 Chavan 等[8]采用 800 nm 半導體激光對 50 例印 度裔 TS 患者進行 2 次治療,45 例患者病灶完全清除,隨 訪2 年均未復發。 Badawi 等[9]對 20 例 TS 患者進行單次短 脈寬755nm 翠綠寶石激光治療, 所有患者治療后皮損即刻 消失,隨訪 3 個月未復發。 本例患者予 755nm 翠綠寶石激 光治療1 次,皮損即刻消退,目前電話隨訪 6 個月,未復發。

     

    參考文獻略。

     


    人体艺术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