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病歷摘要
患者女,64 歲。 因左側頭面及右側腰腹部出現簇 集水皰伴疼痛 7 d 至我院就診。患者 7 d 前無明顯誘因 左側頭皮、額面部疼痛不適,呈間歇性刺痛,不久左側 頭皮、額部開始出現片狀紅斑,其上見散在丘皰疹、水 皰,且右腰腹開始出現簇集丘皰疹,疼痛明顯,無明顯 發熱等癥狀。未行相關治療,皮疹逐漸增多,疼痛加重, 左側眼瞼腫脹明顯,睜眼困難,視物正常。 既往身體狀 況一般, 有高血壓病史, 服用苯磺酸左旋氨氯地平片 (施慧達),血壓控制尚可。 自訴有腎結石病史,無傳染 病、腫瘤病史,無食物、藥物過敏史。 體格檢查:一般情況可,急性病容,無淺表淋巴結 腫大,心、肺、腹部檢查未見明顯異常。 皮膚科檢查:左側頭皮、額部、眼瞼周圍見片狀水腫性紅斑,其上見簇 集分布的丘皰疹、水皰,少許膿皰,周圍紅暈明顯,皰 壁薄,尼氏征(-),少許破潰、結痂,左眼瞼腫脹明顯 (圖 1A、B);右側腰腹部見多處簇集分布的紅色丘疹、 丘皰疹,未見明顯水皰、糜爛(圖 1C、D)。 實驗室及輔助檢查:血常規示白細胞正常,單核 細胞計數 0.08×109/L [正常值 (0.1~0.6)×109/L, 以下 同], 單核細胞百分比 0.018 (0.03~0.10),C 反應蛋白 5.27 mg/L(<5 mg/L);尿常規示隱血(+),蛋白質(+); 總膽固醇 6.59 mmol/L(3.1~5.7 mmol/L),低密度脂蛋 白 4.69 mmol/L (2.2~3.1 mmol/L); 人免疫缺陷病毒 (HIV)抗體、梅毒螺旋體特異抗體均(-);心電圖提示 心動過緩;腹部彩超未見明顯異常。 診斷:雙側雙重帶狀皰疹。 治療:予以更昔洛韋鈉 0.5 g 每日 1 次靜脈滴注, 腺苷鈷胺 1.5 mg 每日 1 次肌內注射;潑尼松 10 mg 每 日 3 次口服,共 4 d;局部康復新液濕敷、紅光照射、外涂復方多粘菌素 B 乳膏等治療。 經過 10 d 綜合治療, 皮疹全部結痂、消退,殘留少許色沉、瘢痕,無明顯后遺 神經痛。
2 討 論
帶狀皰疹是由水痘-帶狀皰疹病毒 (varicellazoster virus, VZV)感染引起的一種常見皮膚病,病毒 可長期潛伏在脊髓后根神經節或顱神經節內, 在某些 誘因下被激活而發病[1]。典型帶狀皰疹多發生于軀體單 側,呈帶狀分布的簇集水皰,伴有明顯疼痛感。 有文獻 證明 VZV 可潛伏于機體多個感覺神經節,而多個神經 節同時激活的情況很少見,多只局限于兩個皮區,根據 其是否位于身體一側而命名為單側雙重帶狀皰疹 (herpes zoster duplex unilateralis) 或雙側雙重帶狀皰疹(herpes zoster duplex bilateralis)[2-3]。 臨床上兩側同 時發病的情況比較少見,國內文獻對此類患者絕大部 分以“雙側帶狀皰疹”命名,多侵犯對稱兩側胸腰段神 經節[4-5],但本例患者同時侵犯左側頭面和右側腰腹部, 位于不同皮區,故筆者認為“雙側雙重帶狀皰疹”更為 準確。 雙側帶狀皰疹的具體發病機制目前不明確,可 能和免疫功能低下有關,多見于腫瘤患者、伴有基礎 疾病的老年人、HIV 感染者、長期使用免疫抑制劑或糖 皮質激素的患者[5-6],但也有報道發生在無基礎疾病的 體健患者[7-8]。 雙側雙重帶狀皰疹治療和常規帶狀皰疹 治療基本相同,主要是及時足量的抗病毒、營養神經、 止痛等治療。 本例患者為老年女性,有高血壓史,血壓 控制良好,無腫瘤病史、無免疫抑制劑服用史、HIV 抗 體陰性,但平素易勞累,睡眠欠佳,年齡偏大,考慮這些因素可能和本病發作有關。 本例患者因左側眼瞼腫 脹明顯,睜眼困難,為預防繼發結膜炎、虹膜炎等,予以 口服小劑量潑尼松,腫脹很快消退,未見虹膜炎、結膜 炎等并發癥,未出現耳部皰疹,視力、聽力正常,經過 10 d 的抗病毒和營養神經等治療,皮疹全部消退,無后 遺神經痛,療效良好。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