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able id="caaaa"><source id="caaaa"></source></table>
  • <td id="caaaa"><rt id="caaaa"></rt></td>
  • <table id="caaaa"></table><noscript id="caaaa"><kbd id="caaaa"></kbd></noscript>
    <td id="caaaa"><option id="caaaa"></option></td>
  • <noscript id="caaaa"></noscript>
  • <td id="caaaa"><option id="caaaa"></option></td>
    <td id="caaaa"></td>
  • 發布時間:2019-02-15 15:18 原文鏈接: 去小行星采礦致富?醒醒吧

      隨著航天技術的發展,許多人開始打小行星的主意。近年來,各國科學家提出了開發小行星資源的方案,例如讓探測器登陸小行星進行開采、把一顆小行星抓回月球軌道開采等等。最近,奧地利科學家提出的設想,為五花八門的小行星開采攻略譜寫了新的篇章。

      據西班牙《阿貝賽報》網站近日報道,奧地利維也納大學專家托馬斯·邁因德爾及團隊提出,人類可以將空間站設置在一個自轉的小行星內,從“內部”開采小行星資源。該研究發表在美國阿奇夫論文預印本網站上。

      對于這一開發熱潮,中國航天科工集團二院研究員楊宇光認為,目前看不到這樣的需求。

      在小行星內部建站?只能防輻射而已

      雖然目前開采小行星的設想很多,但萬變不離其宗,基本想法都是將探測器發射到小行星上,開采資源后帶回地球,或直接在太空用于建設。

      邁因德爾團隊卻認為這種方式無法實現。因為大多數小行星重力很弱,常規挖掘的撞擊力足以將設備反推到太空中。按照他們的想法,如果將空間站模擬成圓柱體,建在一個自轉的小行星內部,就會產生人造重力,以便進行開采,同時可以保護采礦平臺及航天員免受輻射等環境危害。

      不過,怎樣將空間站“植入”小行星內部?如果是通過挖坑,豈非與直接開采一樣會面臨微重力的尷尬?記者的這些疑問,在外媒報道中沒有找到答案。

      拋開工程問題不談,楊宇光認為,該設想確實有一點好處。他說,無論是登陸月球還是火星,都會用土壤填埋基礎艙以抵御輻射。如果要長期在小行星上進行開采,進入其內部相當于得到了一層輻射屏障。但其意義僅此而已。“我認為這件事還非常長遠。”他表示。

      邁因德爾自己也對媒體說:“科學研究和科幻小說之間的界限在這里有些模糊。我認為對小行星資源進行真正的開采,至少還要等20年左右。”

      想靠開采小行星發家致富?目前沒有此需求

      除了漫長的等待,也許并不像想象中那么美好。首先要面臨的是距離。

      楊宇光說,即使是近地小行星,距離地球最近時通常也有數百萬公里,人類訪問一次可能需要幾個月時間。如果沒有穩定的貨運補給,航天員生活會有很大困難。“畢竟現在人類重返月球都很難,登陸小行星雖然比登陸火星難度小,但要長期駐留,也是規模很大的工程。”他表示,“我認為未來20年內不會發生。”

      另一個問題是,開采小行星資源能帶來多大效益。以耗資巨大的阿波羅計劃為例,多次無人、載人登月活動帶回的月壤,總共不過382公斤而已。楊宇光認為,在小行星上開采資源帶回地球,從經濟角度說毫無意義。“沒有什么元素或礦物是地球上發現不了的。即使是地球上很稀有的礦物,開采成本肯定也比去小行星上開采要低得多。”他說,除非是基于科學考察目的,帶回少量樣本進行研究,這會有很大的科學價值。

      要說利用小行星資源,楊宇光認為原位利用才有價值。“例如從小行星巖石中提取可以制作推進劑的物質,或是可用的材料,直接在現場生產制造,這比帶回地球實用得多。”他說。

      綜上所述,希望靠開采小行星發家致富的小伙伴們可以醒醒了。楊宇光表示,無論是科學探索還是原位資源利用,都是很長遠的事。至少在人類登陸火星以前,基本看不到這樣的需求。

    相關文章

    小行星貝努巖石樣本將送回地球

    據外媒19日報道,一顆名為“貝努”(Bennu)的小行星的巖石樣本將于24日被帶回地球并分析,預計其將攜帶250克2020年收集的巖石材料。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科學家預測,貝努可能會在218......

    深海采礦影響海洋生態環境,該如何治理?

    上周,由于國際海底管理局(ISA)未能達成協議,導致國際水域海底采礦環境法規(以下簡稱環境法規)最終。觀察人士對此表示擔憂:針對電動汽車行業所需金屬的采礦作業,可能會在不受監管的情況下展開。研究人員也......

    兩院院士侯祥麟獲小行星命名

    宇宙中又多了一顆以中國科學家名字命名的小行星——由中國科學院紫金山天文臺發現、編號為236845號的小行星被正式命名為“侯祥麟星”。4月4日,“侯祥麟星”命名儀式暨學術報告會在中國石油大廈舉辦,紀念侯......

    地球生命源于地外?小行星“龍宮”發現核酸前體

    根據英國《自然·通訊》雜志21日發表的一篇文章,在近地小行星“龍宮”樣本上發現了尿嘧啶,這是形成RNA和維生素B_3(陸地生命代謝的重要輔因子)的基本構件之一。這些發現強烈表明,核酸堿基如尿嘧啶等或由......

    《自然》五文報道小行星撞擊重要結果

    英國《自然》雜志2日連發5篇論文,報道了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對“雙小行星重定向測試”(DART)項目的重要觀測結果。這些結果將為人類揭示應如何利用這種方法打造一個防御系統,從而防止天體對地球的潛在威脅。......

    小行星“龍宮”樣本中含約2萬種有機分子

    日本宇宙航空研究開發機構、九州大學等日前聯合發布新聞公報說,通過分析“隼鳥2”號探測器從小行星“龍宮”帶回地球的樣本,他們發現其中含有約2萬種由碳、氫、氧、氮、硫等元素組成的有機物分子,其中一些是組成......

    小行星“龍宮”樣本富含有機物

    包括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在內的國際團隊,首次對日本“隼鳥2”號飛船采集到的小行星“龍宮”表面的樣本進行了分析。結果顯示樣本擁有豐富的有機分子。最新發現表明,來自太空的有機物質儲藏了地球生命所......

    小行星撞擊地球!就在這月

    一顆小行星于英國當地時間13號凌晨在穿越地球大氣層時摩擦燃燒,并在英吉利海峽上空發生爆炸,火光照亮了夜空。這一罕見現象在法國、英國等地均可觀測,并被不少網友拍下。據報道,這顆小行星被命名為Sar266......

    “中國復眼2.0”開工,探測千萬公里的小行星

    2月14日,由北京理工大學牽頭建設的“中國復眼”二期——大規模分布孔徑深空探測雷達項目開工活動在重慶市云陽縣舉行。此次開工建設的“大規模分布孔徑深空探測雷達項目”,作為“中國復眼”二期項目,將落地重慶......

    中國復眼2.0將完成千萬公里外的小行星探測!

    2月14日,由北京理工大學牽頭建設的“中國復眼”二期——大規模分布孔徑深空探測雷達項目開工活動在重慶市云陽縣舉行。北京理工大學校長、中國工程院院士龍騰,中國工程院院士樊邦奎,中國工程院院士王沙飛,國家......

    人体艺术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