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床資料
患者,男,49
歲,廣東河源市人,農民。因右腋窩腫塊、進行性加重 8 個月,于 2013 年 11 月 26 日就診。8 個月前,無明顯誘因患者右腋窩出現一個
黃豆大結節,結節逐漸擴大,無明顯自覺癥狀。2 個 月前右腋窩結節發展至雞蛋大小,且額部及胸前出現 9
個米粒至黃豆大小丘疹、結節。患者自發病以來精 神、食欲好,體重無明顯減輕,無發熱、頭痛及精神異常癥狀,無咳嗽、咳痰病史。否認外傷史,無養鴿及接觸史,生于原籍并久居務農;無不良嗜好,無結核病、糖尿病及艾滋病史。患者曾于 2006 年患隱球菌性腦膜炎,經兩性霉素 B 及其他對癥治療 2 個半月后,腦脊液真菌鏡檢及培養均陰性,治愈,此后一 直未復查。
系統查體:患者一般狀況良好,淺表淋巴結未觸及增大,頸軟,腦膜刺激征(-),心、肺未見異常,肝脾未觸及。
皮膚科情況
右腋窩可見 10 cm ×2.6 cm 大小隆起性腫塊,表面膚色正常,質軟、稍有波動感,邊界清楚,活動度差,有輕度壓痛(圖 1); 額部可見 5 個散在米粒大小痤瘡樣丘疹,前胸部可見 4 個散在米粒至黃豆大小紅色結節。
實驗室及輔助檢查
血清抗原乳膠凝集試驗陽性(滴度 1:640),痰培養及腦脊液培養均(-),胸部 CT 未見異常。
組織病理
取額部皮損行組織病理學檢查:表皮角化過度伴角化不全,真皮淺層及深層可見大量炎性細胞浸潤,過典酸雪夫染色(PAS)染色(+)(圖 2a),戈莫里六胺銀染色(+)(圖 2b)。右腋窩包塊穿刺液墨汁涂片可見較多圓形厚壁孢子,單芽或多芽(圖 3)。膿腫穿刺液接種于不含放線菌酮的沙堡培養基中,常溫及 37℃ 培養,3 d 后長出白色酵母樣菌落,菌種經 TITEK-2 Compact 系統(法國生物梅里埃公司)鑒定為隱球菌;體外藥敏試驗(E-test 法)示伊曲康唑敏感。
診斷及治療
診斷:原發性皮膚隱球菌病。
治療:行右腋窩包 塊切開引流,氟康唑注射液 200 mg 沖洗換藥,每周 2 ~ 3 次;伊曲康唑膠囊
200 mg 每日 2 次口服, 連續用藥 3 個月。3 個月后復查血清抗原乳膠凝集試驗滴度下降至 1:
160,各項生化指標均在正常范圍;額部及前胸皮損消退,右腋窩腫物縮小至 3 cm×2 cm;為徹底治愈,行右腋窩腫物切除術(圖
4a)。術后伊曲康唑減量為 200 mg 每日 1 次口服, 囑患按此方法繼續治療 1 年。1 年后停藥,無復發(圖 4b),目前仍在隨訪中。
隱球菌病是由隱球菌引起的一種亞急性或慢性深部真菌病。吸入隱球菌孢子為其主要感染途徑,破損皮膚直接接種以及食入隱球菌污染食物也可感染。感染部位以中樞神經系統和肺部多見,皮膚及骨骼等其他器官少見。多見于免疫缺陷、惡性腫瘤、糖尿病或長期使用免疫抑制劑的患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