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病例資料
患者,男,54歲,因右側顏面部不自主抽動半年入院。表現為右側眼瞼、面頰及口角陣發性抽動,緊張時加重,放松后減輕。未發現神經系統陽性體征。頭顱MRI檢查示右側橋小腦角區占位,T1WI呈稍低信號,T2WI呈稍高信號(圖1A),增強后無強化。經乙狀竇后入路右側橋小腦角區探查,術中見占位病變呈白色囊性,大小約4 cm×4 cm×6 cm,囊壁光滑,質軟,邊界清楚(圖1B),注射器抽出部分乳白色囊液,沿邊界面完整剝離囊壁,發現小腦前下動脈被擠壓貼近面神經根,用Teflon棉推移墊開責任血管,逐步關顱。
圖1 單純表現為面肌痙攣的橋小腦角區膠樣囊腫手術前后MRI 及術中表現。A. 術前MRI T2WI;B. 術中顯微鏡下觀察;
術后面肌痙攣消失,復查頭顱MRI示囊腫完全切除(圖1C)。術后病理檢查示膠樣囊腫。術后隨訪2個月無復發。
圖1C. 術后MRI T2WI
2.討論
膠樣囊腫是較為罕見的顱內病變,多數學者認為其起源于神經上皮細胞,但本文病例病理結果示神經上皮標志物為陰性,表明其并非起源于神經上皮。膠樣囊腫主要生長于腦室及鞍區,易造成腦積水,多表現為顱內壓增高癥狀。本文病例位于右側橋小腦角區,實屬罕見。
術中探查見囊腫使小腦前下動脈移位,導致面神經根出腦干部受壓,從而誘發面肌痙攣。由于膠樣囊腫生長較為緩慢且質軟順應性好,未造成腦干、小腦局部嚴重受壓,因此未出現肢體偏癱、共濟失調等癥狀。由于囊液成分復雜多變,MRI表現也各不相同。
本文病例MRI表現為T1WI呈稍低信號、T2WI呈稍高信號,應特別注意與膽脂瘤、蛛網膜囊腫等相鑒別。對于有癥狀的膠樣囊腫,多采用手術治療。本文病例采用乙狀竇后入路,顯露充分,手術較為順利。在探查過程中見小腦前下動脈壓迫面神經根,切除囊腫同時行微血管減壓術,手術效果理想,術后隨訪2個月無復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