膝外翻指膝關節向外翻轉,股骨關節面向外傾斜,站立時雙踝不能并攏的膝關節周圍畸形。常見的病因包括佝僂病、外傷、炎癥、腫瘤、先天性發育缺陷等。患者常伴有股骨外髁發育不良、脛骨外側平臺缺損、膝關節外側韌帶復合體攣縮等改變,行全膝關節置換術(TKA)難度大,尤其許多外翻畸形嚴重的患者常合并關節外畸形,術后易出現膝關節不穩定。筆者報道了1例因化膿性關節炎最終引起嚴重膝外翻合并關節外畸形的患者,報道如下。
病例資料
患者,女,54歲。因“左膝疼痛畸形伴活動受限10年”入院。既往無膝關節外傷史。查體:左膝關節皮膚表面可見兩處陳舊性瘢痕,外翻畸形,壓痛,屈伸活動受限。HSS評分25分。影像學術前評估:股骨遠端外側角(mLDFA)約50°,脛骨近端內側角(MPTA)約88°,膝關節關節線夾角約2°,脛骨與股骨解剖軸的夾角(AVA)約35°。根據Ranawa外翻膝分型,測量AVA約為35°,屬于Ⅲ型畸形合并有內側軟組織功能部分喪失,股骨側存在明顯關節外畸形。擬行股骨遠端開放性截骨(OWDFO)聯合髁限制性假體(CCK)行TKA。
討論
膝關節外翻畸形為各種原因引起的股骨和(或)脛骨的畸形,造成膝關節成角和(或)旋轉畸形。根據畸形部位的不同,關節外畸形可以分為2類:股骨側畸形;脛骨側畸形。手術方式可分為關節外截骨結合TKA和關節內代償性截骨TKA,其中前者可分為同期或分期行TKA手術。同期手術較分期手術創傷大;但同期或分期手術,均為恢復下肢力線,選擇適當的假體,減少假體的限制性及軟組織松解。關節內代償性截骨為不平衡截骨,雖可一次性完成TKA與矯形,但是會造成軟組織不平衡,需使用增加限制性更高的假體。在股骨冠狀面畸形<20°、脛骨冠狀面畸形<30°時,可以選擇關節內代償性截骨。其他情況下,我們仍多選擇關節外截骨。本例患者,截骨起點選于股骨外側髁硬化線上緣。以髖關節旋轉中心與截骨起點的連線為旋轉半徑,以截骨起點為旋轉中心,以脛骨側力線為目標力線。當旋轉半徑與目標力線相交時,所旋轉的角度即為截骨角度,約為25°。通過查閱Hernigou換算表,選取相應截骨開放距離約2.5cm,進行關節外截骨。
膝外翻畸形的初次TKA,通過軟組織平衡技術可獲得屈伸間隙和內外側張力的平衡,在不能通過軟組織平衡獲得關節穩定的情況下,可提高假體的限制性級別。限制性假體獲得穩定的同時,增加了假體與骨界面的應力與微動,使遠期松動的風險增加。CCK是一種部分限制性假體,可以提高內外側副韌帶缺失時,膝關節的穩定性,同時可以搭配延長桿,作為髓內固定部件滿足特殊病例需要。CCK提供內外翻的穩定性,保留了后滾功能和一定的旋轉,主要應用于一側軟組織結構正常、對側軟組織松弛的患者,如本例的嚴重膝外翻患者。但是后期磨損松動的可能性較大,影響最終的使用壽命與膝關節的穩定。因此在選擇假體時仍應遵循“以最低的限制性獲得良好穩定性”的原則,嚴格把握使用限制性假體的指征。
TKA中合理的軟組織松解可使關節獲得良好的屈伸間隙,擴大假體的選擇范圍,并維持膝關節的穩定性,對于患者的日后功能鍛煉有著長遠的意義。膝內翻畸形行TKA時,因內側軟組織結構沒有重要的血管神經通過,可以進行廣泛的松解;膝關節外側有腓總神經通過,廣泛外側軟組織松解后的牽張可能導致腓總神經的損傷,同時也可能導致外側不穩定。嚴重膝外翻畸形,合并內側軟組織功能不全時,在進行廣泛的軟組織松解后,則需考慮換用限制性更高的假體。多數學者主張“哪里緊張,先松哪里”的觀點。在松解過程中,應逐步松解,逐步測試,避免過度或不足的松解,影響膝關節的穩定性。
本例患者為化膿性關節炎繼發合并關節外畸形的嚴重膝外翻畸形。經過術前評估,我們選擇了CCK,保證術后的關節穩定性與患者的術后活動。同時在術中進行了OWDFO,一期置換的同時也糾正患者的關節外畸形。患者在術后隨訪中,功能鍛煉良好,未有其他明顯不適。治療方案取得了初步的效果,擬繼續進行隨訪。希望通過此報道,為廣大同仁治療類似的病例提供一定的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