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able id="caaaa"><source id="caaaa"></source></table>
  • <td id="caaaa"><rt id="caaaa"></rt></td>
  • <table id="caaaa"></table><noscript id="caaaa"><kbd id="caaaa"></kbd></noscript>
    <td id="caaaa"><option id="caaaa"></option></td>
  • <noscript id="caaaa"></noscript>
  • <td id="caaaa"><option id="caaaa"></option></td>
    <td id="caaaa"></td>

  •   7月15日,澳大利亞國家工程院外籍院士、南方科技大學創新創業學院院長劉科在深圳“科技創新院士報告廳”做“碳中和誤區及其現實路徑”的專題演講。

    圖為我國能源專家劉科院士

      當前對碳中和的六大誤區

      劉科院士指出,當前業內對碳中和的挑戰及認知有限,存在幾個誤區:

      誤區一:認為風能和太陽能比火電都便宜,因此太陽能和風能完全取代火電實現碳中和。事實上,每年有8760小時,而太陽能每年發電小時數各地不同,平均在1700小時左右;也就是說太陽能大概在1/5 – 1/6 的時間段比火電便宜;而在其他5/6的時間段, 如果要儲電,其成本會遠遠高于火電。

      誤區二:人們以為有個魔術般的大規模儲電技術,但實際上能源行業沒有計算機行業的摩爾定律。“人類花了100多年時間的研發,電池的能量密度并沒有得到革命性的根本的改變”,迄今大規模GW及的儲電最便宜的還是100多年前就被發明的抽水儲能技術。

      誤區三:用二氧化碳制成化學品,但從規模上,二氧化碳制成化學品并不具備減碳價值。全世界約87%的石油都被燒掉了,約13%的石油生產了我們所有的石化產品。二氧化碳轉化為其他化學品對減碳的貢獻是相當有限的。

      誤區四:認為利用CCUS(碳捕集、利用與封存技術)技術能夠碳中和。把生產過程排放的二氧化碳進行捕獲提純,再投入到新的生產過程中進行循環再利用或封存,理論上能夠實現二氧化碳的大規模捕集,但是“碳中和不光是一個技術的問題,更是經濟和社會發展平衡的綜合性問題”,劉科院士強調,在目前的技術下成本很高,也無法實現徹底固碳,而且二氧化碳在自然界的補集難度也很大,迄今靠CCS或CCUS減低的CO2排放量是非常有限的。

      誤區五:認為通過提高能效能夠實現碳中和。通過增加能效能夠顯著降低工業流程、產品使用中的碳排放,前20年中國能效確實有顯著提高,但同時期,碳排放總量不但沒降低,而且增加很多。因此,提高能效是減碳的重要手段,但只要使用化石能源,提高能效對碳中和的貢獻也是非常有限的,提高能效確實是減低碳排放的成本最低,最應該優先做的。

      誤區六:希望以電動車取代燃油車來降低碳排放,但事實上電動車與燃油車之爭在一百年前就已經開始了。劉科院士表示,“如果能源結構不改變,如果電網67%的還是煤電,那電動車是在增加碳排放,而不是減少碳排放。只有能源結構和電網里大部分是可再生能源構成的時候,電動車才能算得上清潔能源”。

    圖片.png

      未來如何實現碳中和?

      劉科院士提出實現碳中和的幾個現實路徑:

      第一個路徑是通過現有煤化工與可再生能源結合實現低碳能源系統。一方面可以讓現有的煤化工實現凈零碳排放,另一方面是通過太陽能、風能、核能電解水制備綠氫和氧氣,合成氣不經水汽變換,大大降低煤制甲醇的CO2排放。

      第二個路徑是利用煤炭領域的碳中和技術——微礦分離技術。在煤燃燒前,把可燃物及含污染物的礦物質分離開,制備低成本類液體燃料+土壤改良劑,源頭解決煤污染、濫用化肥及土壤生態問題,同時低成本生產甲醇、氫氣等高附加值化學品。

      第三個路徑是實現光伏與農業的綜合發展,將光伏與農業、畜牧業、水資源利用及沙漠治理并舉,實現光伏和沙漠治理結合,及光伏和農業聯合減碳。

      第四個路徑是峰谷電與熱儲能綜合利用,火電廠就是半夜也不能停,在半夜12點到早晨6點這個區間,火電廠盡管還在排放大量二氧化碳,但發的電沒人用;利用分布式儲熱模塊,在谷電時段把電以熱的形式儲下來,再在需要時用于供熱或空調,可大大降低二氧化碳排放,實現真正的煤改電,再配合屋頂光伏戰略及縣域經濟,進一步減少電能消耗。

      第五個路徑是利用可再生能源制甲醇,然后做分布式的發電。可以使用甲醇氫能分布式能源替代一切使用柴油機的場景,和光伏、風能等不穩定可再生能源多能互補。

    相關文章

    提高15倍!我國太陽能光解水制氫研究取得新突破

    近期,我國科研人員通過元素替代等方法,使二氧化鈦光解水制氫效率比過去提高15倍。該成果北京時間4月8日在《美國化學學會期刊》發表。中國科學院金屬研究所科研人員介紹,通過用二氧化鈦作為光催化材料,在陽光......

    一團隊模擬月球塵埃制造出一種新型太陽能電池

    利用原始風化層在月球上制造太陽能電池的模擬圖。圖中機器人負責獲取原始風化層并將其運送到生產設施,安裝生產后的太陽能電池可為未來月球棲息地甚至城市供電。圖片來源:德國波茨坦大學在最新一期《設備》雜志發表......

    江蘇省啟動2025年度碳達峰碳中和科技創新專項資金項目申報

    為推動江蘇經濟社會全面綠色轉型,江蘇省科學技術廳與財政廳于2025年2月25日聯合發布通知,啟動2025年度省碳達峰碳中和(“雙碳”)科技創新專項資金項目申報工作。此次專項資金將聚焦綠色低碳顛覆性技術......

    有機無機雜化鈣鈦礦太陽能電池研究獲進展

    鈣鈦礦太陽能電池效率已超過26.7%,逐漸逼近理論極限,而效率快速發展離不開表界面的缺陷鈍化特別是低維鈣鈦礦鈍化。在2D鈣鈦礦鈍化過程中,陽離子在熱的作用下易遷移滲透到3D鈣鈦礦內部甚至轉化為1D相,......

    30.99%!東方日升按下光伏提效“加速鍵”

    2025年2月16日,國家太陽能光伏產品質量檢驗檢測中心宣布,由東方日升全球光伏研究院(以下簡稱“研究院”)自主研發的鈣鈦礦/晶硅異質結疊層太陽能電池取得了重大進展,其轉化效率達到了30.99%。這一......

    國家發改委:深入挖掘重點領域節能降碳潛力大力推動節能降碳改造和用能設備更新

    近日,國家發展改革委主任鄭柵潔發文指出,不折不扣做好2025年發展改革重點工作。積極穩妥推進碳達峰碳中和。抓好節能降碳十大行動,強化高質量發展用能保障。加快建立能耗雙控向碳排放雙控全面轉型新機制,建立......

    芯片業“晴雨表”德州儀器Q3盈利好于預期中國電動車市場需求旺盛

    美東時間周二盤后,美國芯片制造商德州儀器(TexasInstruments)公布了第三季度財報。由于第三季度利潤超過預期,該公司股價在盤后交易中上漲近4%。公司稱,這主要是受其模擬芯片訂單復蘇以及中國......

    《關于大力實施可再生能源替代行動的指導意見》政策解讀

    為深入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關于碳達峰碳中和決策部署,加快推進各領域各行業可再生能源替代,國家發展改革委、工業和信息化部、住房城鄉建設部、交通運輸部、國家能源局和國家數據局聯合印發了《關于大力實施可再......

    江蘇“雙碳”科技創新專項資金擬立項目公示

    ......

    新型海水淡化系統最大限度地利用太陽能資源

    據最新一期《自然·水》雜志發表的論文,美國麻省理工學院工程師開發了一種新型海水淡化系統。該系統能夠根據太陽光照的變化自動調節脫鹽速度。這種創新的海水淡化裝置能夠與太陽能變化同步工作。隨著一天中陽光強度......

    人体艺术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