閑暇之余看了幾個有關學者給我發來的國內某些專業學術會議信息,發現了一個長期以來帶有共性的見怪不怪的現象。會議安排中參雜了一些非學術因素,例如會議主辦方往往由于某些需求邀請并不處在學術一線的學者、政府官員和學術榮譽人員(俗稱帽子人員)和一些與本次會議不太相關人員“指導會議”。在會場碩大的屏幕上還會重點推介一些主題報告人的個人簡介,在這類簡介中主要突出這些人的學術榮譽稱號,而不是學術成就。有的學術會議組織者還給會議冠上了一些“高大上”頭銜,實則有點假大空。以前這類會議往往還會安排一個隆重的大會開幕式主席臺,頭面人物正襟危坐按照頭銜大小從“C”位開始安排座位。現在向國際化學術“范”學習,改為臺下第一、二排安排座位,其實大同小異,非學術味道沒有實質改變。這與在歐美國家召開的學術會議存在大的差距,哪兒很少見到政府官員,大會主角基本上都是主動來參與學術交流的學者,而且座位比較隨意。在美國大學任教學生告訴我,他曾經在一個學術會議上看到一位美國科學院院士席地而坐認真瀏覽會議的張貼報告。
一位青年學者告訴我,他參加的一次學術會議還發生了一些讓主辦方有點尷尬的事情。由于會議開幕式按學術榮譽帽子,政府官員安排在前面一,二排就坐,這樣當開幕式結束進入大會學術報告環節時,前面1-2排的官員和一些應付場面的相關人員立即起身退場。在這些座位上只留下了這些人士的“名牌”,唯有求知心切的莘莘學子繼續坐在哪兒翹首以盼后面的學術報告。這讓我想起以前我們一些機構邀請學者報告時往往過于看重學者擁有的學術榮譽身份而不是科技成果本身,以至于常常邀請了一些早已經不在學術一線學者。我本人在職時常常親眼見到這類現象早已見怪不怪。我自己在退出學術一線時就基本上不與同行討論專業學術問題了,因為不能及時閱讀專業科技文獻,不掌握學科專業前沿進展,容易誤人子弟。學術交流本該純粹,不應該浮躁和功利。
隨著學術國際化進程,事情似乎正在悄悄發生變化。近日一位青年學者應邀到中國科學院一個基礎研究性質的牛人云集的研究所做學術報告。為此,我游覽了一下這個研究所的主頁,果然名不虛傳,各類杰出科研人才占據專職研究人員的比例很高。這個研究所的主頁首先映入眼簾的不是相關行政新聞,而是在突出位置安排與學術交流相關的四個欄目:“今日報告,學術會議,報告預告,往日報告。”這種安排至少從形式上彰顯了研究所將學術交流活動置于至高無上地位的理念。我隨機調看了幾天的學術報告情況,涉及報告人及其機構,發現了幾個我感興趣的現象。首先是報告數量,幾乎每天都有數量不等的報告,包括大多數周末時間。多的一天超過十場,這對于一個中等規模以基礎研究為特色的科研院所實屬難得。其次,在公告報告人時沒有個人簡介,只用職稱,不用學術榮譽稱號,例如有一位來自大學的中國科學院院士的報告人,公告時只用教授稱謂。這個研究所低調務實的學術風格,值得贊賞。
我具體調研了這位青年學者報告當天的基本情況,共有九個報告。如上所述,研究所在公告報告者只列出報告者職稱,所在機構及報告形式(即線上還是線下),沒有傳統的個人簡介,因此無法知曉報告人的學術榮譽稱號等相關情況。當然,如果需要進一步了解報告人的研究信息可到他所在機構網頁查詢。我發現在這一天的九場報告中只有包括這位青年學者在內的兩位線下報告,其余七場報告都是通過線上完成,這也許與后新冠疫情相關。其實,我很贊賞線上報告,那樣可以不受時間空間影響,還可以節省不菲的旅差經費,當然,交流效果會比線下稍微遜色。九場報告學者的機構既有海外學者,例如紐約州立大學石溪分校,日本東京大學等國際名校,也有國內重點大學和普通大學。九場報告人中有三位副教授職稱。由此可見,這個研究所的學者邀請報告人主要看中報告人的專業研究方向和學術能力及水平,而不是職稱及榮譽身份。據我所知,這位應邀報告的青年學者是這個研究所的有關學者在相關會議上聆聽了他的報告。這是任何一個學者了解同行當下研究狀況,尤其是研究成果水平最直接的途徑。因為,現場聆聽學者報告比閱讀學者發表文獻獲得的學術信息更快捷和及時。
無獨有偶,前些日子在深圳一個國家實驗室召開了一次某學科熱門研究領域的開放性科學問題學術研討會。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一位負責人特意叮囑會議組織者,要注重邀請在研究一線且成果出色人員參會,不要在乎是否擁有學術榮譽稱號。這也表明,國內有識之士都開始摒棄那些學術活動的“面子工程”,重視務實的學術交流活動《學術會議要成果不要排場,2022年6月27日科學網》。
這位青年學者原計劃報告一個小時,實際花費2個多小時,聽眾中一位已過古稀之年的中國科學院院士全程聽完報告,并在報告中不時插話交流與這個報告相關的前沿科學問題,并主動加了青年學者微信,便于以后及時交流。報告結束后利用午餐時間,又與相關學者盡情交流,展示了這個團隊成員對學術“求知若渴”的精神風范。我常說,作為學術圍城內的莘莘學子的成長除了自身的努力還要努力通過各種學術交流機會學習成長。務實的學術交流活動不只是結識同行,而首先是了解同行的科學研究狀況,知曉自己的研究行為、成果與同行的差距;其次通過學術交流向同行展示自己最新成果,主動獲取同行的批評意見。在學術交流過程中你的學術羽翼將逐漸豐滿,被同行,尤其是牛人同行熟識與欣賞,為你成長為一個出色學者奠定堅實基礎。
2023年5月26日策劃,6月5日完成提交
為促進我國糖復合物領域的合作交流,加快國內糖科學的發展,由中國生物化學與分子生物學會糖復合物專業分會主辦、復旦大學/糖復合物衛健委重點實驗室承辦、分析測試百科網協辦的第六屆糖復合物研究前沿網絡學術大會......
2024年12月8日,江蘇省化學化工學會色譜與分離科學專業委員會成立大會暨首屆學術研討會在南京大學國際會議中心隆重舉行。此次會議匯聚了眾多高校、企業及科研院所的專家學者和行業精英,共同見證專委會成立,......
12月7日,在廣州舉行的第六屆國際科技創新學術交流大會(IAECST2024)上,《中國國際學術會議發展藍皮書2024》(以下簡稱《藍皮書》)正式發布。《藍皮書》顯示,2023年中國國際學術會議數量占......
“好風憑借力,送我上青云。”孫悟空拜菩提祖師為師,成為“齊天大圣”。蘇秦、張儀、孫臏、龐涓師從鬼谷子,在戰國亂世縱橫捭闔名揚天下。獲得自然科學桂冠的諾貝爾獎得主之間,“學術譜系”傳承之力也不可小覷。今......
隨著人工智能技術一路突進,現在人們對于AI工具的應用也越來越多元,尤其是在文稿撰寫方面。不少人在網上用AI寫文案、寫評價,也有高校學生把AI用在了學術論文的撰寫過程中。的確,相比線下翻書籍或者線上找資......
一項針對全球數十家機構學者的調查顯示,許多大學的科研人員對可供他們用于人工智能研究的算力資源有限感到沮喪。據《自然》報道,科研人員接觸不到最先進的計算系統,可能會阻礙他們開發大型語言模型和進行其他人工......
文|《中國科學報》記者徐可瑩實習生蘇曉“勉強畢業拿到博士學位”“發表過兩到三篇一般水平的論文”“畢業年齡超過32歲”“沒有勇氣再出國做博后”“很不容易找到一份編制內工作”“不咸不淡過完一生”……出身普......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關于試點開展“委-校協同”匯聚資助學術論文數據的通知國科金發傳〔2024〕172號各依托單位: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以下簡稱自然科學基金委)組織建設的科學基金開放獲取倉儲平臺(......
9月20日,2024第十二屆中國北京國際魔術大會暨世界大學生魔術交流大會在北京信息科技大學(沙河校區)開幕,來自德國、美國、阿根廷、中國等國家,以及中國臺灣地區的魔術師齊聚昌平,為觀眾呈現一場世界級的......
處于職業生涯早期的學者,在尋找終身職位和資金方面的壓力越來越大。一項研究指出,研究團隊不斷發展壯大,1970年平均每篇論文1.8位作者,2004年達到3.6位,翻了一番。根據近日發表于《自然-生物技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