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able id="caaaa"><source id="caaaa"></source></table>
  • <td id="caaaa"><rt id="caaaa"></rt></td>
  • <table id="caaaa"></table><noscript id="caaaa"><kbd id="caaaa"></kbd></noscript>
    <td id="caaaa"><option id="caaaa"></option></td>
  • <noscript id="caaaa"></noscript>
  • <td id="caaaa"><option id="caaaa"></option></td>
    <td id="caaaa"></td>
  • 發布時間:2013-10-21 10:32 原文鏈接: 劉宏濤:做科普當先立品牌

      金秋十月,中國科學院武漢植物園一年一度的“斗菊”大賽又進入了白熱化的階段。

      “我們每年都到社區里去,給老百姓贈送菊苗。到秋天舉辦菊花展時,市民再把自己養的菊花帶過來,參加我們的斗菊擂臺賽。”中科院武漢植物園園藝中心主任劉宏濤說,“幾年下來,這個活動已經發展成很受歡迎的品牌。”

      2007年,武漢植物園打破了將公眾“請進來”進行科學普及的傳統模式,率先推出“科普進社區”活動,組織由科研人員、科普人員組建的科普隊伍,每月不定期深入社會開展科學傳播活動。

      2009年,武漢植物園還憑借“科普進社區”的成功經驗,相繼推出“科普進學校”、“科普進企業”衍生活動,從而構建起武漢植物園完整的社會科普網絡。7年來,科學家們走進了300多個社區,活動受益市民超過120萬人次。

      這就是武漢植物園做科普的方式。在劉宏濤看來,除了數量化、長期化以外,科普工作還要注重品牌化。“我們認為,好的科普活動不僅僅是傳統的我講你聽,而是在整個過程中都發揮作用,不斷地服務公眾。”

      近年來,中科院武漢植物園每年都會舉辦100多次形式各異的科普活動,頻率達每周2至3次,年度入園接受科普教育的公眾達73萬人次。比如堅持了13年的禁毒科普主題活動,受眾已經超過百萬。

      “除此之外,我們還始終與媒體保持著‘親密接觸’。”劉宏濤告訴《中國科學報》記者,“除了實現多級媒體全覆蓋、保證規模效應外,我們還利用了互聯網新媒體,提升了科學普及工作的主動性。”

      在騰訊,武漢植物園已經成了擁有9萬余名“粉絲”的名博,在全國植物園中位列首位。

      今年,武漢植物園還在園區的6個特色景點安裝了網絡攝像頭并且向公眾開放,公眾足不出戶就可以通過網絡及時了解園區景觀的最佳觀賞時間及角度。

      “辦植物園,光靠賣票是不行的。”劉宏濤說,“要不斷地把公眾‘請進來’,讓科學家‘走出去’,同時想辦法開拓新的科學傳播形式,才能有的放矢,直擊目標群體。”

    相關文章

    第十一屆全國青年科普創新實驗暨作品大賽啟動

    12月27日,由中國科學技術協會主辦、中國科學技術館和中國科協青少年科技中心承辦的第十一屆全國青年科普創新實驗暨作品大賽正式啟動。啟動環節之后,項目命題專家楊毅教授和張桂鳳老師分別就創意作品項目和科普......

    自媒體、脫口秀、攝影......這門教學生做科普的課“火了”

    “年輕醫生和醫學生是未來健康科普傳播的主力軍。”復旦大學上海醫學院(以下簡稱復旦上醫)副院長吳凡表示,“權威的醫學科普離不開醫務人員的廣泛參與,因此,幫助醫學專業人員特別是年輕醫務工作者走上科普路、走......

    22年來首次修訂!筑牢大國科普基石

    2035年建成科技強國,國家科普能力建設在提速。11月4日,科學技術普及法修訂草案首次提請全國人大常委會會議審議,這是科學技術普及法自2002年公布施行以來的首次修訂。科普是社會主義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

    中國疾控中心輻射安全所召開放射衛生科普作品評審會

    為做好放射衛生科普宣傳工作,進一步提升原創科普作品的質量,為公眾提供內容優質、形式多樣、生動有趣的放射衛生健康科普作品,中國疾控中心輻射安全所于2024年10月9日在江蘇省南京市召開“放射衛生科普作品......

    上海十院科普專項成果實現轉化

    近日,上海市第十人民醫院“破繭成蝶”甲狀腺癌防治技術培訓在上海技術交易所(以下簡稱上技所)實現轉化交易。據悉,這是國內首個醫療機構科普專項成果,也是上海市科技創新行動計劃科普專項中第一個成功產出醫學科......

    袁亞湘院士:高端科學專著與優秀科普圖書,二者不可或缺

    在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院數學與系統科學研究院研究員袁亞湘辦公室的書架上,《最優化理論與方法》被置于書籍滿滿的書架中,但袁亞湘一眼便能找到。《最優化理論與方法》封面。這是1997年科學出版社出版的圖......

    《華南國家植物園自然觀察筆記》出版

    華南國家植物園是我國正式設立的第二個國家植物園,以生物多樣性保護為主題的自然教育是國家植物園的重要使命之一。近日,中國科學院華南植物園工程師、科普課程主任李文艷所著的《華南國家植物園自然觀察筆記》一書......

    山西科普基地增至269個

    記者7月3日從山西省科技廳獲悉,山西省近日認定了2023年度32個科普基地,進一步加強山西科普設施和科普能力建設。“山西科普基地增至269個,這些科普基地覆蓋面廣、特色鮮明,促進全省科普基礎設施均衡發......

    葛均波院士在上海楊浦成立科普工作站

    做科普,院士是認真的。近日,“葛均波院士科普基地”上海市楊浦區工作站成立。6月30日“葛均波院士科普基地”楊浦工作站揭牌。本文圖片均由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供圖7月1日,澎湃新聞記者從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

    直播預告|“科學與中國千名院士千場科普”報告會

    直播時間:2024年6月23日(周日)上午9:00-11:00直播平臺:科學網APPhttps://weibo.com/l/wblive/p/show/1022:2321325047712134594......

    人体艺术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