脊髓灰質炎是由一組親神經病毒引起的急性傳染病。主要損害脊髓前角細胞,導致運動神經纖維變,使支配的肌肉產生弛緩性癱瘓。本病好發5歲以下兒童,故稱“小兒麻痹癥”。 小部分留下癱瘓后遺癥,受累肌肉出現萎縮,神經功能不能恢復,造成受累肢體畸形。
臨床表現:1、肌肉功能的不平衡:如馬蹄內翻足畸形、高弓足等。2、肌肉、筋膜的變性攣縮:如髖屈曲外展外旋畸形、脊柱側凸、膝屈、反屈、外內翻等。3、骨骼發育畸形、縮短畸形、肌肉廢用性萎縮等。
診斷依據:1、患脊髓灰質炎病史;2、肌肉弛緩性癱瘓、肌肉萎縮、骨與關節畸形等體征出現;3、X線片顯示畸形所見。
治療原則:1、防止畸形、促進肌肉的恢復及適應癱瘓后的康復治療,不同階段按不同的重點與要求給予治療。2、后遺癥期(二年后)治療是繼續功能訓練,支架保護和選用適當的手術治療(如軟組織手術、肌腱移位元術、骨性手術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