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腎B型超聲
可顯示腎臟大小和形態學改變,雙腎大小不對稱提示腎動脈硬化性狹窄。
2.腎血管彩色多普勒超聲
用于腎動脈定位或測定血流速度以診斷腎動脈狹窄。診斷腎動脈狹窄(>60%)的標準是:
(1)收縮期峰值速度(PSV)≥180cm/min,并有狹窄后湍流;
(2)腎動脈與主動脈收縮期峰值速度的比例≥3.5;
(3)兩腎之間的腎內(葉間動脈)血流阻力指數差≥5%,提示有腎動脈狹窄;
(4)若在腎血管處未測到血流頻譜,腎長徑<7cm,則腎動脈可能完全閉塞。腎血管彩色多普勒超聲檢查優點是非創傷性。簡單易行,便于隨訪,但難以檢測出≤50%的腎動脈狹窄及分支以下的狹窄,不能區別嚴重狹窄與完全閉塞。
3.螺旋CT血管造影
診斷腎動脈狹窄的敏感性及特異性可達95%,但碘造影劑量需要較多,對腎臟有一定的損傷,不適合腎功能受損者,碘過敏或血肌酐>221 umol/L時禁用此檢查。
4.磁共振血管成像(MRA)
靜脈注射對腎功能無影響的造影劑能顯示腎血管和腎實質影像,敏感性與特異性均達到90%以上,特別是腎動脈近端(起始段3cm范圍)損害的分辨率高,可與腎動脈造影媲美。因此,對臨床懷疑腎動脈硬化性狹窄合并有腎功能不全者有很好的應用價值,碘過敏或血肌酐>22lumol/L時首選此檢查。其不足之處是遠端腎動脈及分支以下狹窄檢出率低,且費用昂貴也限制了它的普遍使用。
5.腎血管造影
可對腎動脈進行準確的定位(單側或雙側、開口處或主干)、定性(狹窄級別和長度)、以及側枝循環形成情況,是診斷腎動脈狹窄的金標準。缺點是有創傷,需要動脈穿刺、使用導管,有粥樣斑塊脫落栓塞的可能;所需造影劑量大,有造影劑腎病的危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