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糖尿病腎衰竭患者隨著GFR不斷下降,必須相應調整胰島素用量,一般應逐漸減少。
②皮膚瘙癢:外用乳化油劑,口服抗組胺藥,控制磷的攝入及強化透析對部分患者有效。甲狀腺次全切除術有時對頑固性皮膚瘙癢癥有效。4.透析療法 透析療法可替代腎臟的排泄功能但不能代替內分泌和代謝功能。血液透析和腹膜透析的療效相近但各有其優缺點,在臨床應用上可互為補充。透析時機的選擇,對這個問題還無一致看法。慢性腎衰到終末期,保守療法不能使病人無癥狀時,即應考慮透析療法。有人認為GFR略低于10ml/min即開始透析能使病人獲最大益處,GFR在這個水平時BUN一般在35.7mmol/L(100m/dl)以上,血清肌酐在884μmol/L(10mg/dL),在蛋白攝入不足的老年人BUN可不超過35.7mmol/L。當GFR低于10ml/min,全身狀態仍很好,特別當病人尿量不少并能充分排鈉時。個別病例在GFR小于5ml/min時仍能維持。有些病例盡管GFR大于10ml/min,也有透析的必要,這多見于潴鈉嚴重和(或)頑固性心衰病人。除GFRBUN和肌酐水平外尿毒癥所致的心包炎腦病、嚴重的胃腸功能紊亂、全身衰竭,或威脅生命的電解質紊亂和酸堿平衡失調,有1項以上時即需透析療法最好是在這些表現出來之前即開始透析。我們主張應早期透析,健康在GFR10ml,分即開始透析,這樣有利于保護其他臟器功能隨著透析技術及醫療水平的提高,高齡已不再是透析的禁忌證。據1983年歐洲透析及移植協會的登記,接受透析(HD))治療的65歲以上老年患者已達8.7%,平均年齡72.6歲。在美國,開始接受透析療法的75歲以上老年患者1987年已達13.5%。65歲以上血透患者的2年生存率達61%,而持續性非臥床腹膜透析(CAPD)的2年生存率達56%以上;已有報道75歲老年患者經血透存活達10年以上。
(1)血液透析:血液透析前數周,應預先作動靜脈內瘺位置一般在前臂在長期間歇作血液透析時易于用針頭穿刺做成血流通道。一般每周作血液透析3次,每次4~6h。每次透析時間長短視透析膜性能及臨床病情綜合決定。在開始血液透析6周內,尿毒癥癥狀逐漸好轉,然而血肌酐和尿素氮健康不會下降到正常水平。貧血雖有好轉但依然存在。腎性骨營養不良癥可能在透析后仍會有所發展。由于血液透析的推廣,有更多老年腎功能不全終末期病人可以進行血液透析治療大多數病人可獲較好效果。老年病人接受血液透析時其心血管疾病的發病率很高并決定著老年病人能否生存。老年病人有明顯的或潛在的心臟病,血液透析時病死率明顯增加。尿毒癥加速心臟血管退行性變的發展,尿毒癥經常伴有導致動脈粥樣硬化的危險因素,如高血壓癥、耐糖能力差和高脂血癥,尤其是高三酰甘油血癥。病人同時有廣泛的動脈鈣化,可能與血清磷酸鹽升高及繼發性甲狀旁腺功能亢進有關健康。必須盡早確定并治療這些危險因素。高血壓在老年尿毒癥病人幾乎普遍存在,常用降壓藥來控制,并謹慎地進行透析治療。高脂血癥需控制飲食并用降脂藥。高磷血癥給低磷飲食口服氫氧化鋁等膠體藥物以拮抗食物中的磷質。老年病人透析時注意防止并發癥,如硬化的血管出現血管短路的問題。透析時手術作成的動靜脈短路,由于大瘺管的形成而誘發充血性心力衰竭。肝素劑量必須小心地調整,以防止對老年人后果不好的大出血。
(2)腹膜透析:持續性不臥床腹膜透析療法(CAPD)設備簡單,操作易掌握,安全有效,可以家中自行操作,故近10年來采用者與年俱增。用一醫用硅膠透析管永久地插植入腹腔內,透析液通過它輸入腹腔,每次約2L,6h交換1次,1天換4次透析液,每次花費時間約半小時,可在休息時作,不會影響工作。CAPD是持續地進行透析對中分子物質及磷清除更佳,且尿毒癥毒素持續地被清除,不似血液透析那么波動。因而,患者也感覺比較舒服。對尿毒癥的療效與血液透析相同。CAPD的裝置和操作近年已有很大的改進,腹膜炎等并發癥已大為減少健康。很多作CAPD的患者到現在已存活超過10年,療效相當滿意。CAPD醫療費用較血液透析低。CAPD特別適用于心血管情況不穩定的老年人、糖尿病腎病患者或作動靜脈內瘺有困難者。5.腎移植 如患者適合手術(符合適應證)及有合適的供體可行腎移植手術。在發達國家,75歲以下老年CRF病人仍可做腎移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