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2 年首由Crohn 報道,曾有局限性腸炎、節段性腸炎、肉芽腫性小腸或結腸炎等稱謂,1973 年世界衛生組織科學組織委員會正式定名為克羅恩病。為一非特異性炎癥,與慢性非特異性潰瘍性結腸炎統稱為炎癥性腸病。病因未明,似與免疫異常、感染及遺傳因素有關,傾向某種病原體侵入腸上皮,爾后引起自身免疫反應所致,細胞免疫和體液免疫均被涉及。感染因素中,分枝桿菌、病毒被重點疑及;可能致病抗原與宿主腸上皮蛋白質有共同的抗原性,從而導致了自身免疫;遺傳基因決定了患者對腸腔抗原物質過強的免疫應答,構成了易感性。病變好發于末段回腸及鄰近結腸,從口至肛門之消化道各段包括食管、胃均可受累,并有腸外表現。腸道病變呈節段性分布,病變腸段與正常腸段界限分明。為腸壁全層性增殖性炎癥,早期黏膜充血水腫,可有小的淺表性、匐行性潰瘍,漿膜纖維素滲出,相應的腸系膜充血水腫、淋巴結腫大。以后潰瘍向深部發展形成裂溝、竇道或瘺管,腸壁炎性細胞浸潤,結節樣非干酪性肉芽腫形成,使腸壁增厚,腸管局部狹窄,導致腸梗阻、繼發性小腸吸收不良等并發癥。病程多遷延,重癥病例預后較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