腸運動異常
IBS的主要發病機制是腸運動功能異常。有研究發現IBS患者空腸段叢集狀收縮波(discreted clustered constrictions,DCCs)及回腸推進性收縮波(prolonged propagated constrictions,PPCs)增多,且與痙攣性疼痛一致。腹瀉型IBS患者白天的移行性運動復合波(migrating motor complex,MMc)出現次數增多,周期縮短;在Ⅱ期和進餐后有較多的空腸收縮;結腸顯示大量的快速收縮和推進性收縮;近段結腸快速通過且與大便的重量呈正相關;膽堿能刺激后降-乙狀結腸多項動力指標增加。相反,便秘型IBS患者近段結腸通過時間延長,排空明顯減慢;高幅推進性收縮減少;降、乙狀結腸在基礎狀態下的收縮頻率和收縮時間減少,對膽堿能刺激的反應性降低,與此同時近端結腸收縮時間的百分比卻顯著增加,表現為不協調性。肛管內壓力升高,肛門括約肌對直腸擴張的反應性松弛遲鈍。排便時外括約肌異常收縮,與IBS患者排便困難有關。
IBS動力異常不僅限于腸道,食管、胃、膽道均存在動力紊亂,以致有“胃腸道哮喘(asthma of gut)”之稱。目前有關IBS動力的研究結果尚不完全一致,有些甚至得出相反的結果。說明IBS的動力紊亂是很復雜的,它不單是某一腸段動力發生某種異常,而存在著相互間的協調問題。
感覺異常
IBS患者的腹痛閾值較正常人低,因此對標準的結腸擴張產生過度的感覺。這種感覺異常與叢集運動異常的協同作用是IBS患者出現痙攣性疼痛的主要因素。精神壓力、焦慮加重患者結腸擴張時的疼痛感覺。相反,松弛狀態下對腸擴張知覺減低。超常的直腸肛門感覺引起排便不盡感,甚至排便前的腹痛感。而直腸肛門的過度感覺又與直腸過度的反射運動相伴隨。即排便不盡感刺激引起運動應答增強,從而導致排便頻度增加,但不伴排便重量增加。
分泌異常
IBS患者小腸黏膜對刺激性物質的分泌反應增強。結腸黏膜分泌黏液增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