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來講,患病人體的器官和組織都會發生病理變化。急性期表現為網狀內皮系統的彌漫性炎癥反應。并發展成傳染—反應性網狀內皮細胞增殖癥。最易發生病變的為結締組織系統,其次是淋巴系統,血管系統和神經系統。布病病理學的主要特點:一是所有組織和器官都可發生病理變化,病變復雜,損害廣泛;二是不僅間質細胞改變,而且實質器官的細胞也發生變化 [5] 。
1、皮膚
皮膚病變可分為原發性和繼發性兩種,經皮膚感染的人不一定出現原發性損害,即使有損害,也不明顯,臨床持續的時間也不長。繼發性損害的特點是發生部位不一,可有增生性肉芽腫、出血、結締組織層的纖維斷裂、水腫、毛細血管壁腫脹和血管通透性增強等變化 [5] 。
2、淋巴結
在布病病變中,淋巴結是最易受累的,并且出現變化最早。初期是充血和漿液性滲出,繼之表現為彌漫性或局灶性網狀內皮細胞增殖,形成類上皮細胞結節,即增生性肉芽腫。肉芽腫周圍除類上皮細胞外,還有淋巴細胞,嗜酸性粒細胞和漿細胞 [5] 。
3、血管系統
布魯菌對血管系統損害廣泛并且病變明顯,既可累及小血管,亦可損害大血管,但主要侵入小動脈、毛細血管和毛細血管后靜脈。表現為血管內膜炎、血栓性脈管炎、動脈瘤以及主動脈炎等。鏡下可見內皮細胞的壞死和脫屑,管腔內形成血栓,內皮下層細胞增生,在內膜下形成結節,血管中層有纖維素樣壞死,管壁有炎性細胞浸潤,可形成肉芽腫 [5] 。
4、心臟
病變可累及心內膜、心肌和心包,發生特異性心肌炎、心內膜炎、心包炎。主要組織學改變為布魯菌肉芽腫 [5] 。
5、肝、脾
布病是一種傳染性網狀內皮細胞增殖癥,所以具有豐富網狀內皮組織的肝臟和脾臟經常受到損害。肝臟主要表現為急、慢性肝炎,其特點是各種炎癥過程依次交替出現,主要表現為漿液性炎癥,增殖性炎癥,肉芽腫。脾臟由于網狀內皮細胞和淋巴細胞增生表現為脾大,并有肉芽腫形成,鏡下見網狀內皮細胞彌漫性增生和毛細血管膠源性變化 [5] 。
6、骨髓
可發生小的壞死、骨髓組織營養不良和出血性素質、再生障礙性貧血和纖維化等。有的急性和亞急性期病人發現骨髓樣細胞增殖,圓細胞的結節,多數漿液性水腫和漸進性細胞壞死。在慢性期見有髓樣細胞増殖,某些病例尚有圓細胞的病灶性浸潤 [5] 。
7、肺臟
急性期可見病灶性卡他樣肺炎,炎癥病灶通常局限于肺下葉。有時在肺內見到由類上皮細胞和巨噬細胞構成的肉芽腫 [5] 。
8、泌尿生殖系統
腎臟主要是繼發性受累,表現為腎炎,出現腎小球混濁腫脹,產生蛋白尿。羊布魯菌感染的急性期,常可出現病灶間質性和彌漫性腎小球腎炎。生殖器官變化較腎臟變化更為多見。如睪丸炎,附睪丸炎,子宮內膜炎,卵巢炎,輸卵管炎等。急性期睪丸內可見有血管周圍圓細胞的炎性浸潤灶。在疾病的慢性期,除了圓細胞浸潤之外,在睪丸間質出現類上皮細胞結節。同時尚有精細管的萎縮和間質硬化 [5] 。
9、神經系統
末梢神經受累較多見,經過較輕。中樞神經受累少見,但經過嚴重,表現為腦炎、腦膜炎、脊髓膜炎和脊髓炎等。神經系統的主要病理變化為退行性、滲出性、增殖肉芽腫性和硬化性改變 [5] 。
10、運動系統
運動系統的骨、關節、肌肉、韌帶均可受累。骨髓病變表現為增殖性多形細胞的成骨性炎性反應,同時有骨樣組織形成,骨骼肌可有急性或慢性炎癥反應。結締組織內初期表現為漿液性出血性炎癥,沿著血管走向,同時發生圓細胞浸潤。這種浸潤或完全消散,或被肉芽組織所代替,然后纖維化。在臨床上可經常見到關節炎,關節周圍炎、滑膜炎和腱鞘炎等 [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