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魯氏桿菌感染引起的布魯氏病(brucellosis),是一種人畜共患性全身傳染病,簡稱“布病”,又有地中海弛張熱、馬耳他熱、波浪熱等稱謂。羊種布魯氏桿菌致病力最強,曾有阿拉伯語文獻記載,羊因為感染這種細菌而得病流產 [2] 。
1886年,蘇格蘭病理學家和微生物學家大衛·布魯氏(David Bruce),在地中海島國馬耳他擔任軍醫時,從死于“馬爾他熱”的士兵脾臟中首次確認并分離出了該細菌。后來的學者們為了紀念布魯氏,就將這種細菌命名為布魯氏桿菌 [2] 。
20世紀50年代中期,布魯氏桿菌由于容易制造、不會引起無法控制的疫情等特點,成為美軍發展生物武器時率先嘗試的細菌。美國試驗性的細菌戰項目主要研究三種布魯氏菌:豬布氏桿菌;牛布氏桿菌;山羊布氏桿菌。二戰臨近結束時,豬布氏桿菌被率先開發。美國陸軍航空隊想要擁有生物作戰能力,化學兵部隊便在M114小炸彈里裝了豬布氏桿菌,這種小炸彈在二戰期間爆炸后會傳播炭疽病。但是在M114炸彈的運轉試驗中,美軍發現,這種細菌穩定性差、保質期短。因此美國陸軍航空隊將它作為一種臨時作戰能力儲備著。1971~1972年間,美國總統尼克松終結了極具威力的細菌戰,將美國兵工廠的布魯氏桿菌和其他殘存的生物武器全部銷毀 [2] 。
1985年,世界衛生組織(WHO)布魯氏菌病專家委員會,把布魯氏菌屬分為6個種19個型 [2] 。
2011年恐怕是布魯氏桿菌“事跡”最多的一年。
2011年3月至5月,由于在解剖實驗中使用了未經檢疫的山羊,東北農業大學動物醫學學院27名學生和1名老師,陸續被感染確診為布魯氏病 [3] 。
2011年6月,浙江寧波市鎮海區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在對轄內兩家奶牛養殖場和一家屠宰場的工作人員進行抽血采樣時,也發現兩名屠宰場工作人員感染布魯氏病。到下半年,著名的飛鶴乳業也陷入了“布病危機”,上百頭奶牛和幾十名員工受到感染 [4] 。
2013年8月,得克薩斯州農工大學的博士艾莉森·萊斯·費希特及其團隊聲稱,他們即將開發出一種供應美國軍方的疫苗,以防交戰對手使用布魯氏桿菌制成的生物武器 [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