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吸收:
當腸溶片通過胃進入小腸之后,其中的雙氯芬酸可迅速完全地被吸收。盡管如此,由于本品為腸溶劑型,可能延遲起效時間。用餐時服藥,可降低藥物吸收速度,但并不減少藥物活性物質的吸收量。
服用兩片(50mg)后,平均2小時即可達到平均峰值血藥濃度1.5μg/ml(5μmol/L),其血藥濃度與用藥劑量呈線性關系。
如飯時或飯后服用本藥,其通過胃部時間將比飯前服用要慢,但雙氯芬酸的吸收量不變。
由于藥物首次通過肝臟時約有1/2的活性物質被代謝(首過效應),所以口服或直腸給藥的藥-時曲線下面積(AUC)約是非腸道給藥同等劑量AUC的1/2。
給予兒童和成人等價劑量(mg/kg體重)后,其觀察到的血藥濃度相似。
當重復給藥時,其藥代動力學行為不變。按推薦時間間隔給藥,未出現蓄積現象。
2、分布:
雙氯芬酸的血清蛋白結合率為99.7%,其中主要是與白蛋白結合(99.4%)。計算所得表觀分布容積為0.12-0.17L/kg。
雙氯芬酸可進入滑液,當血漿濃度到達峰值后約2-4小時內測得滑液中濃度最高。藥物在滑液中的表觀消除半衰期為3-6小時。這意味著,在用藥后僅2小時,滑液中活性物質的濃度就已經高于它在血漿中的濃度,并能維持12小時。
3、生物轉化:
部分原形分子經葡萄糖醛酸化進行生物轉化,但主要轉化途徑為單羥化、多羥化或甲基化反應,產生幾種酚酸類代謝產物(3’-羥基,4’-羥基,5’-羥基,4’,5-羥基和3’-羥基-4’-甲氧基-雙氯芬酸),然后大部分發生葡萄糖醛酸化。其中兩種代謝產物有生物活性,但其活性遠小于雙氯芬酸。
4、消除:
血漿中,雙氯芬酸的總清除率為263±56ml/min(平均值±標準差),其血漿消除半衰期為1-2小時。四種代謝產物(含兩種活性代謝物)同樣具有短的血漿半衰期為1-3小時。3’-羥基-4’-甲氧基-雙氯芬酸有比較長的血漿半衰期。然而,此代謝物實際上沒有活性。
給藥劑量的約60%以原型分子的葡萄糖醛酸化結合物和代謝物的形式經腎臟排泄,后者中的大多數也轉化為葡萄糖醛酸化結合物。原形藥物的排泄不足1%。劑量的其余部分是以代謝物的形式,通過膽汁排泄到腸道中,從糞便中清除。
特殊臨床情況下的藥代動力學:
未觀察到藥物的吸收、代謝或排泄與年齡有相關性。
對已知腎功能不全的患者,按常規劑量治療時,從單劑量的代謝動力學看,原型藥物不會產生蓄積。當肌酐清除率<10ml/min時,計算所得羥基代謝物穩態血漿水平比正常人高出大約4倍,然而這些代謝物最終可以經膽汁被清除。
對已知肝功能不全的患者(如慢性肝炎,非失代償性肝硬化),雙氯芬酸的代謝動力學和代謝情況與無肝病的患者相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