蘭姆作出理論預測后,并沒有馬上發表,而是將手稿寄給激光器的另外兩位先驅,賈萬和本勒特(Bennett),請他們發表意見。賈萬回信說,他雖然沒有觀察到這個現象,但相信會有,因為他曾觀察到與之有關的推頻效應。本勒特則把自己的實驗記錄寄給蘭姆,他在激光輸出隨調諧頻率變化的曲線中沒有找到凹陷信號,表示對此沒有信心。他所在的貝爾實驗室有一位同事叫R.A.麥克發倫(R.A.McFarlane),得知后對這個問題產生了興趣,主動承擔起實驗研究的工作。
他用磁致伸縮方法使氦氖激光器的光學腔改變長度,從而調整諧振頻率,開始時,他的激光管中用的是自然豐度的氣體(氖的成分為20Ne,90.92%;21Ne,0.26%;22Ne,8.82%),在諧振曲線上也沒有觀察到凹陷,但他注意到曲線有些不對稱,似乎是兩種頻率疊加而成的。他意識到這可能是氖的同位素效應,于是在賈萬的幫助下,做了22Ne(純度達99.5%)的氦氖激光器,果然,在中心頻率附近出現了微淺的凹陷信號。功率加大后,凹陷隨之變深,形成明顯的鴕峰曲線。
于是,麥克發倫、本勒特和蘭姆三人聯名于1963年發表了實驗結果,正式宣布蘭姆凹陷的存在。與此同時,賈萬也發表了類似報告。從此,單模穩頻氦氖激光器登上了精密計量工作的舞臺,在長度和頻率的計量中發揮了重要作用,并且開辟了激光穩頻的廣闊領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