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able id="caaaa"><source id="caaaa"></source></table>
  • <td id="caaaa"><rt id="caaaa"></rt></td>
  • <table id="caaaa"></table><noscript id="caaaa"><kbd id="caaaa"></kbd></noscript>
    <td id="caaaa"><option id="caaaa"></option></td>
  • <noscript id="caaaa"></noscript>
  • <td id="caaaa"><option id="caaaa"></option></td>
    <td id="caaaa"></td>
  • 發布時間:2023-06-14 17:45 原文鏈接: 傾盡熱血獻航天甘為人梯育桃李

    傾盡熱血獻航天 甘為人梯育桃李

    ——追憶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工程院院士,“七一勛章”獲得者陸元九

    光明日報記者 張 蕾 光明日報通訊員 孫國慧 胡藍月

      “殫精強國,一縷英魂存海宇;竭慮宇航,滿腔熱血貫云天”“傾盡熱血獻航天,甘為人梯育桃李”……2023年6月12日上午9時,中國共產黨黨員,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工程院院士,“七一勛章”獲得者,我國著名自動控制、陀螺及慣性導航技術專家陸元九的遺體告別儀式在北京八寶山殯儀館東禮堂舉行,眾多花圈與挽聯寄托著人們對這位航天泰斗的無盡哀思。

      6月6日,陸元九在北京逝世,享年103歲。回顧他的百年人生路,年少時目睹民族于生死存亡之際,青年時勵志留洋學成歸來、科技報國,從此窮盡畢生精力在中國乃至世界航天領域擎起一面旗幟……這既是個人奮斗創業、愛國報國的非凡經歷,也是中國航天事業白手起家、自立自強的輝煌歷史。

    傾盡熱血獻航天 甘為人梯育桃李

    陸元九 資料圖片

      一輩子不會忘記那幾分鐘

      “我所從事的專業方向,簡單說,就是把耳朵堵住、把眼睛蒙起來,不同外界接觸,通過特定的儀器設備隨時隨地測量物體的方向、速度,從而到達目的地。”陸元九喜歡直白地描述自己從事的慣性導航研究。

      1945年,抗日戰爭勝利那一年,陸元九在公派留洋考試中突出重圍,考取了美國麻省理工學院航空系研究生,師從世界著名自動控制專家C·S·德雷伯教授。經過四年寒窗苦讀,1949年,陸元九以優異成績獲得世界上第一個慣性導航博士學位。

      此時,他獲知了新中國成立的消息。然而,一道道難關卻橫亙在陸元九和祖國之間:中美兩國沒有外交關系,無法辦理回國手續;從事的研究屬于重要機密,美國當局正強迫辦綠卡永久居留,怎么肯放自己回國呢?

      為了徹底掃清回國的障礙,陸元九離開實驗室,到福特汽車公司研究所從事民用科技研究。

      1956年,陸元九攜家人從舊金山登上回國的輪船。抵達香港后,在港英當局派出的警察押解下穿過九龍,走過羅湖橋,終于站在深圳河邊祖國的土地上。“過了羅湖橋到內地這邊,這一段路簡簡單單幾分鐘,我一輩子都不會忘記,那幾分鐘時間,是從一個世界走到另外一個世界……”每次談起這段回國經歷,陸元九都不禁眼含熱淚。

      不能依賴別人,否則總是落在后面

      回國后,陸元九被分配到中國科學院工作。

      蘇聯、美國相繼發射人造地球衛星后,竺可楨、錢學森、趙九章等科學家建議我國也開展人造地球衛星研制。在一次動員大會上,錢學森首先提出人造衛星的有關問題。陸元九接著補充:“要進行人造衛星自動控制的研究,而且要用控制手段回收它。”

      1958年,中科院組織開展探空火箭的設計與研制,陸元九以慣性技術專長參與進來。經過兩個月的奮戰,他們組裝出探空火箭儀器艙模型——雖然只是簡單的原理模型,卻成為我國“兩彈一星”科研工作的起步標志之一。

      1978年,58歲的陸元九調入第七機械工業部13所(現航天科技集團九院13所)任所長。彼時,我國工業基礎還比較薄弱,研制慣性器件有一定難度,研制高精度測試設備難度更大。如果把儀表等慣性器件比喻成雞蛋、相應的測試設備比喻成母雞的話,外國廠商在這方面的態度基本一致:“雞蛋”不禁運,“母雞”嚴格禁運。

      殘酷的現實令陸元九等人認識到:“不能依賴別人,否則總是落在后面。”于是,他們下定決心走“獨立自主、自力更生”的發展道路,全力推動慣導測試中心建設。后來,在一次國際會議上,陸元九再次碰到相關領域的國外專家。他半真半假地開玩笑說:“當年你們禁運,不賣給我們,現在我們可以向你們供貨。”

      把最寶貴的年華奉獻給國家和民族

      “我們這一代人在炮火中求學,在荊棘里拓荒,希望新一代的科技工作者把創新當作一場沒有終點的長跑。”陸元九勉勵后輩。

      2015年,他捐出個人積蓄設立了“陸元九青年創新獎”,至今已有110名優秀的航天青年獲獎。

      2021年6月29日,“七一勛章”頒授儀式在北京人民大會堂隆重舉行,陸元九以101歲的高齡成為這一黨內最高榮譽的最年長獲得者。他將這枚勛章視作全體航天工作者的榮譽:“希望新一代的科技工作者們不忘初心、牢記使命,砥礪前行、科技報國,把人生最寶貴的年華奉獻給我們偉大的國家和民族。”

      “一定要認真,老老實實地干活,不能說任何假話。”陸元九說過的這句話,被航天科技集團九院13所型號指揮、團委副書記閆光亞等青年科技工作者作為座右銘牢記在心。如今,年青一代已經從老一輩手中接過中國航天事業發展的火炬,正沿著航天報國的道路奮勇前行……


    相關文章

    北京商業航天產業高質量發展大會在北京經開區舉辦

    2月12日,2025中關村論壇系列活動——北京商業航天產業高質量發展大會在北京經開區舉辦。北京市政府副秘書長許心超、國家航天局系統工程司副司長彭偉致辭。科技部七司副司長秦浩源、工信部軍民結合推進司副司......

    第一階段任務順利完成!新一代功率器件在路上

    “本次搭載第一階段任務順利完成,成功實現首款國產高壓400伏抗輻射SiC功率器件空間環境適應性驗證及其在電源系統中的在軌應用驗證。”記者從中國科學院微電子所了解到,2024年11月15日,由該所劉新宇......

    剛柔并濟!中國登月服外觀首次公開亮相

    今天(9月28日),中國載人航天工程辦公室面向社會發布登月服征名活動,并首次公開中國登月服外觀。登月服外觀設計靈感借鑒了諸多中國元素:上身裝飾帶設計融合了飛天飄帶的優雅飄逸和傳統鎧甲的硬朗厚重,體現了......

    這場空間技術大會在蘭州召開

    8月21日至23日,由中國宇航學會主辦,中國宇航學會返回與再入專業委員會、蘭州大學等聯合主辦的第十二屆進入、減速、著陸與上升(EDLA)技術全國學術會議在甘肅蘭州召開。本次會議以“探索浩瀚宇宙,自由空......

    航天事業奠基人之一梁思禮誕辰百年,女兒梁旋發文懷念

    梁思禮在天津梁啟超故居。中國航天報微信公眾號資料圖2024年8月24日,是我國航天事業的奠基人之一、著名導彈和火箭控制系統專家梁思禮院士誕辰100周年。澎湃新聞記者注意到,“中國航天報”微信公眾號發布......

    世界首位獲馮·卡門獎的女航天科技專家吳美蓉逝世

    中國共產黨的優秀黨員,著名的中國航天科技專家,國際宇航科學院院士、主席團成員之一,世界首位且迄今唯一被授予馮·卡門獎(譽為“宇航科學諾貝爾獎”)的女航天科技專家,中國資源衛星應用中心原主任,資源衛星工......

    世界首次!嫦娥六號完成月球背面采樣和起飛

    記者從國家航天局獲悉,6月4日7時38分,嫦娥六號上升器攜帶月球樣品自月球背面起飛,3000N發動機工作約6分鐘后,成功將上升器送入預定環月軌道。6月2日至3日,嫦娥六號順利完成在月球背面南極-艾特肯......

    嫦娥六號著陸月背南極艾特肯盆地將開展月背采樣

    中新網北京6月2日電(記者郭超凱馬帥莎)記者從國家航天局獲悉,6月2日6時23分,嫦娥六號著陸器和上升器組合體在鵲橋二號中繼星支持下,成功著陸在月球背面南極-艾特肯盆地預選著陸區。6月2日6時9分,嫦......

    “中國的航天與空間科學探索”科普報告會成功舉辦

    2024年5月19日,在第二十屆中國科學院公眾科學日的活動上,中國航天科普大使、中國科學院國家空間科學中心研究員劉勇,為觀眾們帶來了一場主題為《中國的航天與空間科學探索》的科普報告。 劉勇研......

    嫦娥六號開啟月球背面采樣返回之旅

    記者從國家航天局獲悉,5月3日17時27分,嫦娥六號探測器由長征五號遙八運載火箭在中國文昌航天發射場成功發射,之后準確進入地月轉移軌道,發射任務取得圓滿成功。嫦娥六號探測器開啟世界首次月球背面采樣返回......

    人体艺术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