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able id="caaaa"><source id="caaaa"></source></table>
  • <td id="caaaa"><rt id="caaaa"></rt></td>
  • <table id="caaaa"></table><noscript id="caaaa"><kbd id="caaaa"></kbd></noscript>
    <td id="caaaa"><option id="caaaa"></option></td>
  • <noscript id="caaaa"></noscript>
  • <td id="caaaa"><option id="caaaa"></option></td>
    <td id="caaaa"></td>
  • 發布時間:2017-03-02 15:14 原文鏈接: 中科院權威專家答疑:霾從哪來?今后如何治?

      中國科學院1日發布關于灰霾追因與控制等專項研究成果,該研究主要聚焦京津冀、長三角、珠三角等城市群,分析這些典型區域霾形成的原因,為控制霾污染提供科學可行的技術和政策解決方案。

      霾究竟從哪來?為何“久治不愈”?今后應如何治理?記者采訪中科院權威專家,對此作出解答。

      霾從哪來?燃煤等污染擴散上空“加蓋子”,汽車尾氣二次污染

      霾主要由細顆粒物PM2.5造成,其來源復雜,既有直接排放,也有二次轉化。科研人員目前確認,我國大氣污染由煤煙型污染、機動車尾氣污染及其他污染相疊加構成,工業排放、居民面源和交通源三方面的控制是關鍵。

      數據顯示,京津冀地區工業和燃煤排放的年均值占PM2.5來源比例為1/3以上,扮演了非常關鍵的“催化”作用。

      中科院大氣物理研究所研究員王躍思說,以北京為例,周邊的工業燃煤污染或是秸稈燃燒的煙羽在特定氣象條件下傳輸擴散到城市上空,就像在城市上空加了一個“蓋子”。城市內的機動車排放等污染物隨后在“蓋子”下面不斷累積、相互作用,產生二次污染物,造成“1+1〉2”的大氣污染效果。

      中科院“大氣灰霾追因與控制”專項首席科學家賀泓說,一些污染源比如汽油車,雖然尾氣的顆粒物濃度不高,但在大氣中反應后產生大量二次顆粒物,成為城市PM2.5的重要來源之一。研究表明,在我國中東部地區二次顆粒物對PM2.5的貢獻率常高達60%,在成霾時二次顆粒物所占比例往往更高。

      “久治難愈”?污染存量高,灰霾生成“門檻”低

      2013年以來全國空氣質量總體向好,重度及以上污染天數占比逐步降低,優良天數比例明顯上升。來自環保部門和科研機構的統計表明,2013年至2016年,全國平均改善幅度在30%左右,京津冀地區改善幅度更大。

      但為何公眾沒有明顯感受到大氣質量改善?賀泓認為,主要原因在于顆粒物濃度還遠未達到環境顯著改善的拐點。

      數據顯示,北京、天津、石家莊、濟南、鄭州、太原和呼和浩特2016年PM2.5年均值分別是國家年均標準35微克/立方米的1.1倍至2.8倍。

      中科院大氣物理研究所研究員王自發表示,由于我國污染物排放的歷史存量較高,導致環境容量不足,降低了灰霾發生的閾值。如果京津冀污染源不進行大幅度減排,區域強霾污染事件可能還會頻繁出現。

      賀泓說,我國產業布局相對集中,尤其是京津冀地區單位面積的能耗和排放量比較高,形成了目前燃煤-工業排放-機動車-農業排放多類型污染、高負荷共存的重度復合大氣污染類型。復合污染導致的環境容量下降,很大程度上抵消了大氣污染控制的成效。

      主要靠風?氣象不利,污染抬升30%至40%

      氣象資料統計顯示,近40年來京津冀年平均風速逐年減小,減小幅度達37%,尤其對京津冀污染物消散有利的北風頻次和風速都顯著下降。賀泓說,出現以低風速和逆溫為特征的不利氣象條件,是灰霾形成的外因。

      如果把京津冀地區比作一個房間,這個房間并不通透,只有一面有窗。隨著全球氣候變暖,冬季的風越來越少,灰霾吹不散,只好在當地“徘徊”。

      不僅風少了,“屋頂”的層高也在變低。賀泓介紹,大氣中的PM2.5一定程度上會削弱到達地表的太陽光強度,導致地表溫度下降,而上層顆粒物中的消光性物質會提高該層大氣的溫度,從而形成下冷上熱的穩定大氣結構,空氣對流減弱,邊界層高度下降,進一步加劇污染形成。

      對于近年秋冬季大氣重度污染天氣多發情況,王躍思說,偏南風多、偏北風少、寒潮更少,導致華北區域污染更難以擴散清除。由于冬季不利氣象條件的影響,使得污染抬升30%至40%,部分抵消了污染源減排的效果。

      如何治理?調整能源結構,根本轉變需較長過程

      近幾十年,細顆粒物、二氧化硫、氮氧化合物、揮發性有機物、氨等排放量大幅增加且高密度集中在城市為中心的區域,是我國重點城市群大氣污染頻發的根源。

      源頭減排仍應是我國治理大氣污染的重中之重。王躍思說,我國灰霾防治問題涉及產業結構、能源結構和控制技術與社會經濟成本等諸多問題,在短時間內較難實現產業和能源結構的重大調整,因此空氣質量根本轉變還需一個較長過程。

      “治理灰霾需要加強針對性,力爭精準治霾,以最小的經濟代價獲得最大的空氣質量改善效果。”賀泓建議,發揮科技支撐作用,加強多污染物的協同減排;加大秋冬季大氣污染防治力度,大力防控農村和城鄉接合部散煤和秸稈燃燒導致的季節性霾污染;一線大城市應把機動車尾氣污染控制放在突出位置,城郊鄉村重點治理“小散亂污”企業。

      王自發說,具體到每次灰霾,成因不盡相同。中科院研究團隊對灰霾的成因作出分析,提供預警模型,在發出重污染預警后,監管部門可以有針對性地采取措施,削減相關污染源排放。

    相關文章

    生態中心等在細顆粒物改變流感病毒感染特征方面獲進展

    中國科學院生態環境研究中心環境化學與生態毒理學國家重點實驗室研究員劉思金研究組與微生物研究所研究員方敏等合作,在細顆粒物改變流感病毒感染特征的研究中取得新進展。近期,相關研究成果發表在《科學進展》(S......

    Nature:細顆粒物改變流感病毒感染特征方面新進展

    中國科學院生態環境研究中心環境化學與生態毒理學國家重點實驗室研究員劉思金研究組與微生物研究所研究員方敏等合作,在細顆粒物改變流感病毒感染特征的研究中取得新進展。近期,相關研究成果發表在《科學進展》(S......

    劉倩:溯源技術讓環境健康研究如虎添翼

    ——訪中國科學院生態環境研究中心劉倩研究員光譜技術已邁過百年歷史長河,中國的光譜分析技術亦可追溯到上個世紀50年代,今日中國的光譜技術已從國際上“跟跑”躍升到部分領域領跑的地位。在這背后,老中青科學家......

    一文揭示副熱帶高壓移動對大氣細顆粒物影響及污染過程

    近日,中國科學院城市環境研究所大氣污染控制化學研究組(陳進生研究團隊)研究發現:西太平洋副熱帶高壓的短時移動將造成局地大氣細顆粒物(PM2.5)的濃度變化,影響PM2.5的形成過程和機制。研究成果以T......

    細顆粒物:到底多“濃”才安全

    無論是在被灰霾籠罩的城市,還是羽狀的汽車尾氣中,甚至是晴朗的天空中,細顆粒物污染幾乎在美國的每個地方都能被找到。這些污染物非常小,以至于它們能溜進建筑物并且滲入肺組織深處。在炎熱的夏日,高濃度的細顆粒......

    東京都市圈如何治理汽車尾氣?

    上世紀80年代起,由汽車引起的大氣污染在日本主要城市逐漸受到關注。日本東京都市圈汽車保有量較高,最初,數量不斷增長的機動車帶來了嚴峻的污染問題。但經過幾十年的政策措施演進,東京地區機動車尾氣已經得到了......

    我國需學習日本協同應對大氣污染與氣候變化

    今年是中日和平友好條約簽訂40周年,又將迎來中日韓環境部長會議機制建立20周年,也是日本第五個環境基本計劃發布之年。在此背景下,由中日友好環境保護中心和日本國際協力機構(JICA)聯合主辦的第二屆中日......

    最新研究表明:減少汽車尾氣排放可降低死亡率

    據法國健康雜志《TOPSANTE》報道,有最新研究顯示:汽車尾氣排放的會影響人的身體健康,而減少有關氣體的排放則會降低過早死亡的概率。圖片來源于網絡日前發表于國際環境醫學雜志的一項研究結果顯示:通過創......

    株洲市關注機動車尾氣排放守護一方藍天

    汽車尾氣污染是由汽車排放的廢氣造成的環境污染。主要污染物為一氧化碳、碳氫化合物、氮氧化合物、二氧化硫、含鉛化合物、苯并芘及固體顆粒物,能引起光化學煙霧等。圖片來源于網絡另外,汽車排放的二氧化碳(CO2......

    李克強:以前所未有的決心和力度保護生態環境

    3月5日,第十三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在北京人民大會堂開幕。國務院總理李克強作政府工作報告。以下是對政府工作報告中環保相關內容的摘錄。另外,文末附有來自中國政府網有關政府工作報告的圖解。詳情如下......

    人体艺术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