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able id="caaaa"><source id="caaaa"></source></table>
  • <td id="caaaa"><rt id="caaaa"></rt></td>
  • <table id="caaaa"></table><noscript id="caaaa"><kbd id="caaaa"></kbd></noscript>
    <td id="caaaa"><option id="caaaa"></option></td>
  • <noscript id="caaaa"></noscript>
  • <td id="caaaa"><option id="caaaa"></option></td>
    <td id="caaaa"></td>
  • 發布時間:2017-03-02 11:31 原文鏈接: 中科院權威專家答疑:霾從哪來?今后如何治?

      中國科學院1日發布關于灰霾追因與控制等專項研究成果,該研究主要聚焦京津冀、長三角、珠三角等城市群,分析這些典型區域霾形成的原因,為控制霾污染提供科學可行的技術和政策解決方案。

      霾究竟從哪來?為何“久治不愈”?今后應如何治理?記者采訪中科院權威專家,對此作出解答。

      霾從哪來?燃煤等污染擴散上空“加蓋子”,汽車尾氣二次污染

      霾主要由細顆粒物PM2.5造成,其來源復雜,既有直接排放,也有二次轉化。科研人員目前確認,我國大氣污染由煤煙型污染、機動車尾氣污染及其他污染相疊加構成,工業排放、居民面源和交通源三方面的控制是關鍵。

      數據顯示,京津冀地區工業和燃煤排放的年均值占PM2.5來源比例為1/3以上,扮演了非常關鍵的“催化”作用。

      中科院大氣物理研究所研究員王躍思說,以北京為例,周邊的工業燃煤污染或是秸稈燃燒的煙羽在特定氣象條件下傳輸擴散到城市上空,就像在城市上空加了一個“蓋子”。城市內的機動車排放等污染物隨后在“蓋子”下面不斷累積、相互作用,產生二次污染物,造成“1+1〉2”的大氣污染效果。

      中科院“大氣灰霾追因與控制”專項首席科學家賀泓說,一些污染源比如汽油車,雖然尾氣的顆粒物濃度不高,但在大氣中反應后產生大量二次顆粒物,成為城市PM2.5的重要來源之一。研究表明,在我國中東部地區二次顆粒物對PM2.5的貢獻率常高達60%,在成霾時二次顆粒物所占比例往往更高。

      “久治難愈”?污染存量高,灰霾生成“門檻”低

      2013年以來全國空氣質量總體向好,重度及以上污染天數占比逐步降低,優良天數比例明顯上升。來自環保部門和科研機構的統計表明,2013年至2016年,全國平均改善幅度在30%左右,京津冀地區改善幅度更大。

      但為何公眾沒有明顯感受到大氣質量改善?賀泓認為,主要原因在于顆粒物濃度還遠未達到環境顯著改善的拐點。

      數據顯示,北京、天津、石家莊、濟南、鄭州、太原和呼和浩特2016年PM2.5年均值分別是國家年均標準35微克/立方米的1.1倍至2.8倍。

      中科院大氣物理研究所研究員王自發表示,由于我國污染物排放的歷史存量較高,導致環境容量不足,降低了灰霾發生的閾值。如果京津冀污染源不進行大幅度減排,區域強霾污染事件可能還會頻繁出現。

      賀泓說,我國產業布局相對集中,尤其是京津冀地區單位面積的能耗和排放量比較高,形成了目前燃煤-工業排放-機動車-農業排放多類型污染、高負荷共存的重度復合大氣污染類型。復合污染導致的環境容量下降,很大程度上抵消了大氣污染控制的成效。

      主要靠風?氣象不利,污染抬升30%至40%

      氣象資料統計顯示,近40年來京津冀年平均風速逐年減小,減小幅度達37%,尤其對京津冀污染物消散有利的北風頻次和風速都顯著下降。賀泓說,出現以低風速和逆溫為特征的不利氣象條件,是灰霾形成的外因。

      如果把京津冀地區比作一個房間,這個房間并不通透,只有一面有窗。隨著全球氣候變暖,冬季的風越來越少,灰霾吹不散,只好在當地“徘徊”。

      不僅風少了,“屋頂”的層高也在變低。賀泓介紹,大氣中的PM2.5一定程度上會削弱到達地表的太陽光強度,導致地表溫度下降,而上層顆粒物中的消光性物質會提高該層大氣的溫度,從而形成下冷上熱的穩定大氣結構,空氣對流減弱,邊界層高度下降,進一步加劇污染形成。

      對于近年秋冬季大氣重度污染天氣多發情況,王躍思說,偏南風多、偏北風少、寒潮更少,導致華北區域污染更難以擴散清除。由于冬季不利氣象條件的影響,使得污染抬升30%至40%,部分抵消了污染源減排的效果。

      如何治理?調整能源結構,根本轉變需較長過程

      近幾十年,細顆粒物、二氧化硫、氮氧化合物、揮發性有機物、氨等排放量大幅增加且高密度集中在城市為中心的區域,是我國重點城市群大氣污染頻發的根源。

      源頭減排仍應是我國治理大氣污染的重中之重。王躍思說,我國灰霾防治問題涉及產業結構、能源結構和控制技術與社會經濟成本等諸多問題,在短時間內較難實現產業和能源結構的重大調整,因此空氣質量根本轉變還需一個較長過程。

      “治理灰霾需要加強針對性,力爭精準治霾,以最小的經濟代價獲得最大的空氣質量改善效果。”賀泓建議,發揮科技支撐作用,加強多污染物的協同減排;加大秋冬季大氣污染防治力度,大力防控農村和城鄉接合部散煤和秸稈燃燒導致的季節性霾污染;一線大城市應把機動車尾氣污染控制放在突出位置,城郊鄉村重點治理“小散亂污”企業。

      王自發說,具體到每次灰霾,成因不盡相同。中科院研究團隊對灰霾的成因作出分析,提供預警模型,在發出重污染預警后,監管部門可以有針對性地采取措施,削減相關污染源排放。

    相關文章

    1302萬中科院醫學所再次購置一批科研設備,這些品牌中標

    近日,中國科學院基礎醫學與腫瘤研究所(籌)(簡稱“中科院醫學所”)一批尖端科研設備成功中標,總中標金額達1302.27萬元。此次中標設備涵蓋超大視野熒光變倍顯微鏡、活細胞無標記全景超分辨顯微鏡、數字W......

    “土鱉”的創新搖籃——走進中科院量子信息重點實驗室

    十一年前,中科院量子信息重點實驗室主任郭光燦還只是名普通教授。當他帶著幾個研究生跑去申請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下稱基金委)設立的“創新研究群體科學基金”時,差點被“斃掉”。“你們的方向很好,工作基礎......

    測試裝備分會走訪中科院空間中心共商國產儀器評價合作

    2025年5月20日,中國檢驗檢測學會副會長生飛、測試裝備分會秘書長邢志教授一行赴中國科學院空間應用工程與技術中心(以下簡稱“中科院空間中心”)調研,雙方圍繞國產科學儀器評價體系的建設與應用展開深入座......

    中科院這家研究所6月計劃采購共聚焦顯微鏡等多臺儀器設備

    為便于供應商及時了解政府采購信息,根據《財政部關于開展政府采購意向公開工作的通知》(財庫〔2020〕10號)等有關規定,現將中國科學院昆明植物研究所2025年6月政府采購意向公開如下:序號采購項目名稱......

    5723萬元中科院這家研究院近期設備采購意向披露

    根據中國科學院廣州生物醫藥與健康研究院最新公布的政府采購意向,該院計劃在2025年5-6月進行科研設備采購,預算總金額高達5123萬元。此次的采購計劃包括自動化組織塊冷凍切片貼片設備、自動化保活凍存系......

    重磅!2025中科院分區發布這些老牌一區期刊降至二區

    剛剛,萬千人翹首以盼的2025年中科院分區表終于發布!此次分區,一些老牌1區期刊掉到了2區。去年備受爭議且被“Onhold”的一區期刊:“ScienceofTheTotalEnvironment”已被......

    1900萬中科院該研究所代謝成像質譜公開招標

    項目概況中國科學院廣州生物醫藥與健康研究院代謝成像質譜采購項目招標項目的潛在投標人應在www.oitccas.com獲取招標文件,并于2025年04月03日14點30分(北京時間)前遞交投標文件。一、......

    14.4億元,中科院系統集中發布多個2025年采購意向

    近日,中國科學院系統多家研究所發布多條2025年的采購意向,采購意向中包括一系列儀器儀表及服務,涵蓋了光譜、色譜、質譜、光學、儀表、前處理等多個種類的先進儀器和設備,涉及物理、化學、材料等多個學科。根......

    國產儀器迎政策紅利“組合拳”中科院專項資金申報啟動

    近日,中國科學院下屬多家研究所相繼發布通知,正式啟動2026年改善科研條件專項資金項目(科研裝備類)申報工作。此次申報聚焦改善科研條件,明確提出優先支持國產儀器設備采購,進一步釋放政策對國產科學儀器的......

    2644.6萬這所中科院研究所公布一批政府采購意向

    日前,中國科學院昆明動物研究所發布一批政府采購意向。此批采購意向包括激光共聚焦顯微鏡、場發射掃描電子顯微鏡、流式細胞分析儀、數字PCR儀等多臺儀器設備,總預算達2644.6萬元,預計采購時間為2025......

    人体艺术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