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中國學者參與的多項研究在Nature雜志及其重要子刊上發表,其中包括NIBS邵鋒研究組解析細胞炎性壞死的關鍵分子機制,還有北京大學在Nature Methods上發表的5-醛基胞嘧啶測序新技術等。
NIBS邵鋒研究員近年來發表了多項重要成果,最新這一項利用最新的CRISPR/Cas9基因組編輯技術,在小鼠的巨噬細胞中針對caspase-1 和caspase-11介導的細胞焦亡通路,分別進行了全基因組范圍的遺傳篩選,以尋找那些敲除后可以抑制細胞焦亡的基因。有意思的是,這兩個篩選都鑒定到了一個名為GSDMD的、功能未知的蛋白。通過構建GSDMD基因敲除的小鼠巨噬細胞和人的HeLa細胞,他們進一步驗證了GSDMD缺失可以完全抑制所有已知炎癥小體和細菌LPS引起的細胞焦亡;并且在這些敲除的細胞中外源表達GSDMD都可以回復細胞焦亡的發生。
這項研究首次發現了所有炎性caspase的一個共同底物蛋白GSDMD,并且證明該蛋白的切割對于炎性caspase激活引發的細胞焦亡既是必要的也是充分的,這也是首次揭示細胞焦亡和炎性壞死的關鍵分子機制,為多種自身炎癥性疾病和內毒素誘導的敗血癥提供了一個全新的藥物靶點。此外,該研究還首次鑒定了gasdermin家族蛋白誘導細胞焦亡的功能,進而重新定義了細胞焦亡的概念,并開辟了一個新的程序性細胞壞死的研究領域。
北京大學生命科學學院伊成器研究組則報道了一種通過化學標記和富集手段,首次實現了免亞硫酸氫鹽處理(bisulfite-free)的5-醛基胞嘧啶(5fC)單堿基分辨率、全基因組水平測序。
之前的研究已經發展了基于抗體和亞硫酸氫鹽的5fC測序技術。依賴抗體的測序技術通常分別率較低;而依賴亞硫酸氫鹽處理的5fC測序技術,雖然能夠實現單堿基分別率的5fC檢測,但亞硫酸氫鹽處理產生嚴重的DNA降解、且測序成本昂貴。
這項成果通過化學生物學的手段,利用一種小分子化合物對5fC的特異性化學標記,發展了不依賴于亞硫酸氫鹽處理的5fC單堿基分辨率測序技術:fC-CET (Cyclization-Enabled C-to-T Transition of 5fC)。利用這一技術,該研究成功實現了小鼠胚胎干細胞中5fC的譜圖鑒定,同時發現5fC富集的區域比5hmC富集的區域更為活躍。由于這一技術不對基因組DNA造成明顯降解,fC-CET也將適用于小量、珍貴核酸樣本的分析與測序。
同時值得關注的還有發表在Nature Immunology上的一項成果:曹雪濤院士,陳濤涌教授領導研究組證實,Nrdp1介導了信號激酶Zap70 Lys33 (K33)位多聚泛素化,促進了酸性磷酸酶樣蛋白Sts1和Sts2介導的Zap70去磷酸化,終止了CD8+ T細胞中的早期TCR信號。Nrdp1缺陷顯著促進了TCR結合后初始(na?ve)CD8+ T細胞(而非初始CD4+ T細胞)的活化。Nrdp1與Zap70、Sts1及Sts2互作,連接了Zap70 K33位多聚泛素化與Sts1和Sts2介導的去磷酸化。曹雪濤院士、陳濤涌教授Nature子刊發表免疫新成果
Nature Medicine本月也發表了中國科學院生物物理研究所劉曉娟研究組的一項新發現,腫瘤靶向單克隆抗體是腫瘤免疫治療領域的重要手段。阻斷性抗CD47單克隆抗體在腫瘤治療方面的研究已經顯示了突出的效果,但是其作用機制尚不清楚。
這篇文章指出抗小鼠CD47抗體在野生型小鼠中的抗腫瘤效果主要是通過樹突狀細胞提呈抗原并激活細胞毒性T細胞從而達到治療腫瘤的目的。該過程依賴于干擾素的分泌和DNA/STING信號通路的激活。該研究對于抗CD47抗體的臨床實驗和腫瘤的抗體免疫治療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
10月12日,美國哥倫比亞大學TalDanino團隊在國際知名期刊《Science》發表題為“Probiotic-guidedCAR-Tcellsforsolidtumortargeting”的研究論......
荷蘭科學家研究報道了一種給中樞神經系統腫瘤快速分類的技術,結合快速測序和深度學習AI模型,或能在不到90分鐘內完成分子診斷。相關研究近日在線發表于《自然》。研究結果顯示術中進行腫瘤分子診斷以輔助手術決......
在周三(10月11日)的美股市場中,生物科技公司TempestTherapeutics,Inc.股價飆漲3970.83%,報每股9.77美元。據了解,Tempest是一家臨床階段腫瘤公司,致力于將腫瘤......
在乳腺癌患者中,臨床上近七成初診患者和超過半數的復發轉移患者罹患的是腔面型乳腺癌。 記者8日獲悉,中國的學......
澳大利亞奧莉維亞紐·頓-約翰癌癥研究所科學家在10月6日出版的《科學免疫學》雜志上發表論文稱,他們發現了預防和治療腸癌的新靶標:TCF-1分子。研究表明,刪除免疫細胞內的TCF-1時,會導致腸癌腫瘤顯......
肝內膽管癌是僅次于肝細胞癌的第二大原發性肝癌,約占肝臟原發惡性腫瘤的10%-15%,是預后最差的癌種之一。對于這種癌癥,目前的治療方法主要有手術切除、化療、靶向和免疫治療等。然而,不同患者間的腫瘤是有......
在一項新的研究中,來自加拿大卡爾加里大學和德國柏林夏里特醫學院的研究人員首次觀察到肝臟如何在疾病的情況下保持它的細菌過濾功能。據此,他們發現了肝病中一種以前未知的代償機制:如果肝臟中的一種特殊免疫細胞......
中國科學院武漢病毒研究所/病毒學國家重點實驗室周溪團隊在《科學進展》(ScienceAdvances)上,發表了題為HumancytomegalovirusUL36inhibitsIRF3-depen......
10月7日,國家藥監局網站發布《關于政協第十四屆全國委員會第一次會議第02469號(醫療衛生類215號)提案答復的函》(以下簡稱《答復》)。針對丁列明委員提出的《關于加強精準醫學時代個體化定制藥物研發......
惡性腫瘤是當前全球面臨的重大健康問題。作為引發癌癥患者死亡首要因素的腫瘤轉移成為一大研究重點。近日,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第六人民醫院骨科張長青、高俊杰課題組聯合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第二醫院骨科、浙江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