顱底內外溝通瘤是一種較為少見的特殊類型腫瘤,起源隱匿,發現時瘤體往往較大,侵及范圍廣,惡性居多,解剖復雜,手術難度大。本文報道2例中顱底內外溝通瘤。
1.病例資料
病例1:男性,42歲,2013年2月因面部外傷2 h入院。體格檢查:左面部隆起,無面癱。外院檢查發現中顱底占位,向下達顳下窩和咽旁間隙,中顱底結構破壞嚴重。
入院CTA檢查顯示:頸內動脈、海綿竇受壓推移嚴重。2013年2月20日在全麻下行腫瘤切除術,采用額顳伴耳前入路,額顳切口延至耳前下方,皮瓣成形后小心分離保護面神經分支,將顳淺動脈額支作為保護面神經額顳支標志,銳性切開顳肌,顴弓根部離斷,牽開顳肌后暴露腫瘤。腫瘤呈灰紅色,血供豐富,分塊切除,在顱底及腫瘤內側面部尤其小心,避免過多傷及顳葉及注意保護頸內動脈。
全切腫瘤后顯示顱底缺損,棘孔、破裂孔小時,取7 cm×5 cm硬膜及顳肌筋膜分兩層修復重建顱底。術后復查頭顱CT、MRI均顯示腫瘤全切。術后病理結果為軟骨肉瘤。
病例2:女性,45歲,2013年6月因右面部腫脹3個月入院。頭顱CT檢查發現右側中顱窩內大型溝通瘤,MRI增強及CTA(256排)檢查示:瘤體直徑大于11 cm,累及顳下窩,中顱窩和咽旁間隙,突起向海綿竇,頸內動脈受壓推移,變窄,中顱底骨質破壞嚴重,破裂孔、棘孔、卵圓孔消失。
2013年6月25日在全麻下經額顳斷顴入路行腫瘤切除術,術中見腫瘤自破損硬膜外露,剪開硬膜,分別向上、下方分塊切除,最后切除內側面瘤體,小心分離突入海綿竇部分,此時出血較多,切除腫瘤至顯露同側頸內動脈。取大腿筋膜及部分顳肌修復顱底,使用硬腦膜補片縫合破損腦膜。術后病理結果為間變性腦膜瘤。
2.討論
侵及中顱底內外溝通瘤,往往缺乏早期臨床特征,理論上講三叉神經痛可能為其首發癥狀。本文兩例卻屬于腫瘤巨大(>10 cm)而未被發現。治療以手術切除為首選。術中應注意:腫瘤暴露盡量充分;宜分塊切除;剝離顯露離斷顴弓時應保護面神經顴支,建議以顳淺動脈額支為標志操作;對突入海綿竇的腫瘤完全切除仍具有挑戰性,應根據具體情況實施,特別注意保護好頸內動脈及動眼神經等結構;顱底重建可使用鈦網、顳肌筋膜、大腿筋膜、硬腦膜補層等;術前行顱底CT重建,CTA或DSA了解顱底骨破壞及腫瘤供血及相關血管分布非常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