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able id="caaaa"><source id="caaaa"></source></table>
  • <td id="caaaa"><rt id="caaaa"></rt></td>
  • <table id="caaaa"></table><noscript id="caaaa"><kbd id="caaaa"></kbd></noscript>
    <td id="caaaa"><option id="caaaa"></option></td>
  • <noscript id="caaaa"></noscript>
  • <td id="caaaa"><option id="caaaa"></option></td>
    <td id="caaaa"></td>
  • 發布時間:2022-06-10 10:33 原文鏈接: “東數西算”的核“芯”問題:有待新技術突破

    隨著“東數西算”國家戰略在2022年2月啟動,全國一體化算力網絡國家樞紐節點的建設步伐進一步加速。算力網絡基礎設施的普及是智能時代標志之一,而高效的算力資源層就是算力網絡這座大廈的根基,根基的牢靠程度將直接影響算力網絡愿景是否能實現。

    特別是在當前低能耗的要求下,算力網絡的建設有低碳的約束,間接制約了通過直接擴大規模來換取算力增長的技術路線。軟件生態可以逐步完善,運營模式可以調整,各個抽象層次的接口標準可以逐步規范。然而,核心問題是,現有的底層處理芯片、數據傳輸等物理層的產品和技術是否可以支撐“算力網絡”這個構想?

    筆者認為,算力網絡建設的最大挑戰除了資源整合、服務創新,可能還有待新核心技術的突破——本文主要從算力芯片視角試析,所涉內容不可能覆蓋算力網絡底層核心技術全貌。

    現有算力資源尚難支撐算力網絡愿景

    直觀的理解算力網絡包含兩個關鍵部分:一是“算力”,二是“網絡”。然而,“算力網絡”的效力不應該是二者的簡單加和,而應該是“倍乘”,通過網絡來對算力進行價值放大,承載更多的應用。缺乏算力的網絡只能作為數據傳輸網,而缺乏網絡的算力其使用價值也將大大降低。

    根據著名的梅特卡夫定律,一個網絡的價值等于該網絡內的節點數的平方。對于算力網絡,宏觀來看“節點”包括的各種算力中心(如數據中心、超算中心、智算中心、邊緣計算節點等)和服務的終端應用(如PC、智能手機等具有強交互性的設備,也包括攝像頭、智能電表等弱交互性設備)。因特網的發展已經顯示出了梅特卡夫定律的巨大威力,將人類帶入了信息時代。如果算力網絡的梅特卡夫定律能繼續發揮作用,必將會把人類帶入一個新的時代——也許就是智能時代。

    然而,新酒還需新瓶裝。現有的計算、網絡、存儲基礎設施,可能還不能完全支撐算力網絡的愿景成為現實。

    研究表明,從1940年到2010年的60年中,我們看到計算能耗效率隨時間呈現穩定的指數增長,大約每1.6年這個效率指標就會加倍——這得益于摩爾定律和登納德縮放定律在此期間基本的有效性。計算效率的持續性指數級提升,使得通過線性計算節點的規模和能耗水平增長,即可獲得指數級的算力。籍此,在這個世紀的前十年,我們得以將一臺計算機的算力裝在手機中,直接賦能了移動互聯網的快速發展。

    相比于算力增速而言,數據量的增速也毫不遜色,甚至已經形成趕超之勢。從2005年開始至今,數據量大約每兩年翻一番,IDC預測到2025年將達到175澤字節(ZettaBytes)。然而,摩爾定律從2015年開始放緩,單位能耗下的算力增速已經逐漸被數據量增速拉開差距。現有的網絡化算力可以部分解決利用率不均衡的問題,但是并不能本質上解決算力增速放緩的局面。

    應用層算力與基礎層算力

    為了便于分析算力相關的核心基礎技術,我們把算力劃分為兩大類:應用層算力和基礎層算力。其中應用層算力,顧名思義,指用于執行業務層應用的算力,例如視頻解析、數據查詢、路徑規劃、圖像渲染等,大體對應到全系統分層架構SaaS和PaaS層;基礎層算力指用來做資源池化、數據轉發、壓縮存儲、加密解密、文件系統、網絡功能虛擬化等基礎層負載的算力,大體對應到IaaS層。預計應用算力的提升主要來自于專用服務器的采用,雖然局部來看,應用層算力一方面得益于更高性能CPU、GPU的采用,另一方面得益于計算從通用走向專用的過程中各種FPGA和ASIC芯片的引入。雖然引入了大量專用計算單元,但宏觀來看,得益于CPU的核心地位,仍然可以維持算力的通用性。

    基礎層算力主要與網絡、存儲和安全相關,預計基礎算力的提升將主要得益于DPU(數據處理單元)、5G移動邊緣計算技術、超高速光電混合網絡技術、NVMe-oF等技術的采用。網絡和存儲都比較依賴各種協議的處理,不同的物理層實現。基礎層算力不僅需要幫助提升IO的帶寬、降低延遲,還要維持訪問方式的一致性、匹配應用的需求。這些復雜的需求非常依賴于更靈活的網絡可編程性,更高效的硬件虛擬化技術來支持。

    例如,對于窄帶寬但低延遲的需求與帶寬要求高但延遲不敏感的應用,顯然應該適配不同的網絡資源;對于突發性高并發、小數據量與穩定性低并發但大數據量的業務,也需要網絡和IO配給不同的資源。按照算力網絡“匹配應用需求”的角度來看,軟件定義網絡、軟件定義存儲、軟件定義加速器等一系列“軟件定義”技術路線還有很大提升空間。

    算力網絡底層的三大技術突破

    從以上分析來看,預計算力網絡的基礎層將會有如下三方面的技術突破。

    第一個方面,以專用架構延續算力的指數級提升。

    簡言之,如何增強應用算力。短期來看,專用體系結構的廣泛采用有望維持2~3個數量級的算力提升潛力。這也是領域專用架構(DSA)技術路線得到重視的原因。

    DSA技術的采用,必然導致算力源端的異構化。如何在現有的體系結構下,既發揮出DSA的能效優勢,又對上屏蔽其差異性,是一個不小的挑戰。

    現在提出的一些“非-馮諾伊曼架構”,例如存內計算(In-Memory Computing)、網內計算(In-Network Computing)、類腦計算等,都在嘗試用非傳統計算架構來提升計算效能。從技術成熟度角度看,通用GPU(即GPGPU)、面向深度學習的訓練和推理的通用AI芯片,最有可能在短期內發揮算力增強的作用。有報告預測,裝備GPGPU和AI芯片的AI服務器預計到2025年將達到算力總支出的25%。

    第二個方面的技術突破是,通過DPU釋放應用層算力的同時,擴容基礎算力的管道。

    基礎算力層的核心功能之一,是構建算力流通的“管道”。在傳統系統架構中,網絡與計算是分離的:計算的主體是服務器,網絡的主體是網卡、路由器和交換機。隨著DPU技術的逐漸成熟,我們看到大量原本在服務器上運行的基礎層負載可以被卸載(offload)到與服務器CPU直連的DPU上,保持網絡特性的功能將不在由服務器端的CPU來維護。

    DPU的存在,將本地物理資源虛擬化,也將遠程訪問本地化。DPU開始承載基礎算力的角色,并且是在不改變現有路由器和交換機的前提下。此外,DPU的出現,也使得網內計算的成熟度得到進一步提升。

    第三個技術突破,通過數據面代理賦能無服務器(Serverless)服務和云原生應用。

    隨著云原生微服務架構的普及,“服務網格”作為微服務間通信的專用基礎設施層,可在微服務架構中實現可靠、快速和安全的服務間調用,同時可提供出色的可觀測性、流量控制能力和安全保障。但是,服務網格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主要體現在其增加了網絡的復雜性。

    服務網格能力的發揮依賴于數據面代理,為了保持應用與服務的解耦,采用非侵入性的數據面代理“邊車機制”,任意兩個微服務間的通信都增加了兩跳七層應用代理,而基于CPU軟件實現的七層應用代理數據處理周期較長,微服務間通信的時延顯著增加,限制了云原生應用的大規模部署。

    針對當前云原生服務網格存在的這一問題,可以通過DPU實現服務網格數據面代理,進而解決CPU和內存的消耗和微服務間訪問延遲的問題。

    總結一下,算力網絡是實現算力基礎設施化的一個重要載體,是一整套從技術到運營的系統性技術綜合的成果。如果成功落地,“新瓶裝新酒”,必將會有力促進我國數字經濟的跨越式發展。

    目前我們在構建算力網絡上有較好的基礎,比如基建化程度、網絡覆蓋率、運營水平、業務整體容量等,光纖到戶比率遠高于國際平均水平,但是在技術層面也還面臨一些關鍵挑戰,特別是核心算力芯片的自主率過低,核心光電器件主要依賴進口。在“東算西數”、構建全國一體化算力基礎設施等相關政策的引導下,突破算力網絡底層的核“芯”問題,可以看到巨大的“盤活存量、優化增量”的機遇,早日讓“算力”成為普惠大眾的生產力。

    相關文章

    海南大學科技園揭牌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4/3/518318.shtm3月2日,海南大學科技園舉行揭牌儀式。儀式由海南大學黨委常委、副校長鄒勇華主持。&n......

    科學家開發腫瘤催化治療新仿生策略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4/3/518314.shtm......

    上海天文臺牽頭公布哈勃望遠鏡最深窄帶巡天數據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4/3/518313.shtm近日,由中國科學院上海天文臺研究員鄭振亞領導的中國空間站巡天空間望遠鏡(CSST)多......

    “復旦·眸思”助力視障者“看見”世界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4/3/518312.shtm日前,基于多模態大模型“復旦·眸思”(MouSi),復旦大學自然語言處......

    科技賦能,野生動植物保護走出“長隆模式”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4/3/518305.shtm2024年3月3日是第11個“世界野生動植物日”,今年的全球主題是“連接人類與地球—......

    曹則賢:科學創造者給你講科學,你最好認真聽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4/3/518301.shtm......

    突破5500小時!“銦”為有你相伴到“銠”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4/3/518300.shtm......

    激動人心!農業“國之重器”從藍圖走向現實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4/3/518299.shtm2月27日,在武漢東湖科學城核心區光谷科學島的紅泥地里,國家作物表型組學研究重大科技......

    填補領域空白!川大這項3D打印產品通過審批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4/3/518271.shtm......

    極小種群野生植物銀縷梅在昆明植物園首次開花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4/3/518270.shtm近日,金縷梅科(Hamamelidaceae)波斯鐵木屬(Parrotia)落葉小喬......

    人体艺术视频